近日,UCLA JinLihua团队在 PNAS 发表了题为Fracture of liquid crystal elastomers的最新研究,揭示了液晶弹性体(LCE)中一种全新的断裂机制。这种材料因其“有序度-力”耦合的分子结构,在拉伸断裂过程中,裂纹竟然会“自动变道”!
该工作不仅提出了裂纹与液晶指向矢耦合的新观点,还建立了一个速率相关、各向异性的相场断裂模型,能够在未知裂纹路径的情况下准确预测断裂行为,为未来智能材料与生物材料的断裂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裂纹不再走直线:实验揭示裂缝“弯弯绕”
在传统高分子材料中,裂纹通常沿着应力集中方向扩展,比如纤维增强材料中的裂纹往往平行于纤维方向。
但在液晶弹性体中,情况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研究人员对具有不同初始指向矢(即液晶排列方向)的单畴LCE样品进行拉伸,观察到:
- 裂纹不会简单延续原有方向,而是逐渐偏转至与当前液晶主指向矢垂直的方向;
- 不同拉伸速率下,裂纹偏转角度也不同;
- 在某些几何条件下,裂纹甚至出现“先上再下”的复杂路径。
图1:实验中对具有倾斜初始液晶指向矢的LCE样品进行拉伸。图中展示了应力-应变曲线,以及不同阶段样品中裂纹的实际传播路径。
液晶指向矢决定裂纹走向:建立新型相场模型
为了理解上述复杂行为,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速率相关、指向矢耦合的相场断裂模型,其核心假设为裂纹倾向于垂直于当前液晶指向矢扩展。
这个模型能处理不同初始指向矢角度,不同拉伸速率;不同几何尺寸(如短宽 vs 长窄样品),多裂缝交互作用等复杂情况的裂纹扩展行为。
图2:相场模型预测的裂纹扩展路径与实验一致,尤其是材料断裂松弛后所形成的断裂路径被准确还原。图中还显示了裂纹尖端前方的液晶指向矢分布,可见指向矢几乎垂直于最终裂纹路径,与模型的核心假设一致。
这项工作首次从热力学出发、引入非平衡粘弹性和液晶各向异性,建立一个能预测裂纹路径的新模型。未来可以通过设计液晶指向矢的空间分布,实现对裂纹路径的主动引导,在智能材料、防裂器件、生物组织等领域具有潜在价值。
论文链接: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510727122
- 北大杨槐教授、中国矿大(北京)王萌副教授、陕科大罗玉霞副教授 AM:双酰胺氢键网络构筑高韧性、低滞后的蓝相液晶弹性体 2025-09-12
- 上海交大刘湍/林秋宁 Adv. Mater.:高缠结液晶弹性体 - 突破人工肌肉的应用瓶颈 2025-09-12
- 浙江大学郑宁研究员团队 Nat. Commun.: “变形即走”液晶弹性体驱动器制备方法 2025-08-18
- 南开大学史伟超课题组 Macromolecules:揭示手性调控聚乳酸的液-液相分离和结晶的热力学机制 2024-09-18
- 浙江大学徐志康/张超/杨皓程团队 Prog. Polym. Sci.:界面聚合可控性的热力学与动力学思考 2024-04-13
- 浙理工童再再课题组 ACS Nano:结晶热力学在聚合物异质附生生长的作用 2023-11-20
- 江苏科技大学赵正柏/李为立团队 JCIS:用于各向异性导热胶膜开发的自修复、可回收和高性能交联聚合物的制备 202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