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四川大学雷景新教授、符笑伟副研究员 Macromolecules:通过动态烯胺脲键设计强壮可回收的共价弹性网络聚合物
2024-09-26  来源:高分子科技

  近期,四川大学高分子研究所、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雷景新教授/符笑伟副研究员团队通过在聚氨酯体系中引入新型动态烯胺-脲键,开发了基于烯胺-脲键 (EUBs) 的可多次回收、和光热自修复的聚氨酯弹性体 (PEUs) (图1), 这些 PEUs 表现出优异的拉伸强度(41.41 ± 0.46 MPa)、高拉伸性(1482.03 ± 86.48%)以及出色的无催化剂可回收性和可再加工性。此外,引入游离 PPy 使拉伸强度提高了 164.6%,光热效应提高了 3.25 倍,从而实现了出色的光热划痕和断裂愈合。最后,根据增强型光热 PEU 设计并集成了光热脱盐器和光热发电机,可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展示了出色的光热脱盐能力,以及从光能到电能再到机械能的高效转化。


图1. PEUs的合成示意图以及自修复示意图


  设计小分子模型,根据不同温度和时间下 2,5-二甲基吡咯上的甲基的1H NMR的化学位移以及峰强变化规律,得到EUBs的活化能94.88 ± 3.64 kJ mol-1


图2. 小分子模型测EUBs交换活化能


  通过高低温的蠕变和应力松弛实验,验证了PEUs低温下的耐蠕变性和高温下的动态性,并通过阿伦尼斯拟合得到与小分子模型相近的活化能。为了研究 EUBs 中的共轭结构和 DBTDL催化剂对交换反应动力学的影响,进行相关实验,证明共轭结构会使得动态键趋于稳定。PEUs展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拉伸强度高达 41.41 ± 0.46 MPa,断裂伸长率为 1482.04 ± 86.48%)和耐疲劳性能。


图3. PEUs的动态性和力学强度


  再加工前后的凝胶化率均高于80%,且几乎保持不变,这证实了再加工前后 PEU 的交联网络本质(图 4b)。由于在 PEU 网络中引入了可交换的 EUBs,因此 PEUs 可进行多次再加工。例如,PET-1T7在经过三次再加工后,拉伸强度仍然高达18.89 ± 2.7 MPa(保留78.22%),断裂伸长率为1713.58 ± 150.29%(保留108.05%),而PEU-1T5和PEU-2T7在第一次再加工后,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明显增加(图4e;表S9和图S23,佐证资料)。PEUs网络可通过可交换的 EUBs 实现化学降解。由于共价交联网络的性质,PEU-1T7在130 ℃的DMF中4小时膨胀但不溶解;然而,加入二正丁胺4小时后,PEU-1T7完全溶解(图4g)。


图4. PEUs的重加工和化学降解


  通过引入直径小于 1 μm 的游离 PPy 粒子,增强了 PEU 的光热和机械性能(图 5a),在 PEU 基体中几乎观察不到原来的微米级 PPy 颗粒(图 5b;图 S28,佐证资料),取而代之的是纳米级球形结构域,SAXS 曲线中的明显宽峰证实了这一点(图 5c)。游离 PPy 的加入并没有明显改变 PEU 的交联度(表 S10,佐证资料)。其中,PEU-1T7-0.5%P 的最大拉伸强度为 39.75 ± 0.95 MPa,断裂伸长率为 1774.95 ± 45.63%,最大值分别增加到 164.6% 和 112.2%(图 5e),此外PEU-1T7-0.5%P的光热效率提高了2.80 倍 (图5g)。高效的光热效应可激活 EUBs 的交换反应,从而赋予 PEU 优异的划痕愈合和骨折愈合能力(图 5h、i;图 S33、S34,佐证资料)。


图5. 力学性能和光热性能增强


  基于增强型光热 PEU,光热脱盐器和光热发电机被集成在一起,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光热脱盐器可将模拟海水中的离子浓度降低至少两个数量级。通过光能到电能的转化,光热发电装置可产生近 1.2 V 的最大电压。光热发电装置产生的电能可以储存在电容器中,需要时再释放出来,同时也可以直接用于驱动电机,进一步转化为机械能。基于吡咯的动态 EUB 在其他聚合物体系中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图6.光热器件


  该工作以“Design of robust and recyclable covalent elastomeric networks through dynamic enamine-urea bonds”为题在《Macromolecules》 上。论文第一作者为四川大学硕士生陈思龙,通讯作者为四川大学雷景新教授和符笑伟副研究员。本工作得到了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优秀青年人才”项目(sklpme2023-2-04)、成都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2021-JB00-00009-SN)和四川省先进建筑材料产教融合创新示范平台的资助支持。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macromol.4c01686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