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太阳能电池由于其轻薄、透明、柔性、易加工等特点,近年来得到科研群体的广泛关注。目前基于聚合物给体和小分子受体的太阳能电池已经突破19%的能量转化效率, 接近实现商业化的标准。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all-PSC)最近成为领域内竞相研究的热点,由于给、受体聚合物链间的稳定二级结构,可以赋予光伏器件优越的形貌稳定性、机械稳定、光热稳定性,从而使得器件寿命延长,满足实际应用。小分子受体的端基卤化策略是一项非常成功的合成修饰方法,然而在聚合物受体中这种调控策略的有效与否还未得到系统、清晰的探究与认识。
图1. 本文涉及的分子结构以及合成路线
紫外可见光谱中(图2a-c),随着氯原子取代氟原子,小分子受体的最大吸收峰位置发生红移,这来源于增强的分子内电荷转移效应。有趣的是,在聚合物受体中发生完全不一样的变化趋势:随着氯原子增加,光谱却发生了蓝移,以至于PY2Cl-T表现出最窄的吸收范围;与此同时,噻吩链接基元与端基IC在400-550 nm的共轭吸收峰强度也随着氯原子的增多而降低。
图2. 紫外可见光谱、单晶解析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
图3. 密度泛函计算模拟结果
图5. 结晶性与相分离表征结果(GIWAXS & GISAXS)
图6. 能量损耗以及激子扩散长度实验表征
图7. 瞬态吸收实验结果
小结:本工作表明不同类型受体拥有不同的堆积形式,所以需要不同的化学修饰来提升性能。在小分子受体中,引入高周期氯原子可以增加分子间堆积模式从而提升光伏性能;反之,在聚合物受体中,应当引入短周期可以形成非共价相互作用的氟原子,减少聚合物链内构象的混乱与扭曲,增强分子间堆积减弱,继而提升光伏转换效率。
本文的第一作者是香港科技大学的于涵博士,共同一作为香港城市大学博士生王焱,香港科技大学邹欣卉博士。特别感谢南开大学韩含博士对单晶解析方面的帮助,以及北京大学姚泽凡博士对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方面的帮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fm.202300712
- 有机半导体激子扩散距离可达8微米 有望降低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成本 2010-10-12
- 武汉理工大学王涛 JACS:聚合物纳米纤维几何形态调控 - 实现20.1%高效率有机太阳能电池 2024-12-04
- 国科大黄辉教授课题组招聘副研究员和博士后 - 合成方法学、有机太阳能电池和有机光电突触方向 2024-08-23
- 贵州大学谢海波教授、谢远鹏特聘教授团队 AFM:用于柔性可持续有机光伏的生物基热固性基底 2024-03-17
- 香港科技大学颜河、于涵 AFM:聚合物受体中的氟化+硒化协同作用增强近红外光子捕获助力高效半透明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2024-04-29
- 中科院化学所李永舫院士团队 Nat. Commun. : 巨分子受体的精准合成与光伏性能 2023-12-15
- 南科大郭旭岗、冯奎团队 Angew:高电子迁移率的双硒吩酰亚胺基聚合物受体助力高性能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2023-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