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科大叶春洪课题组《ACS AMI》: 纤维素纳米晶新型组装行为及可控双折射光学性质
2022-08-10  来源:高分子科技

  植物纤维素纳米晶(Cellulose Nanocrystal, CNCs)源于纤维素的结晶区,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天然材料,通常可自发组装为具有虹彩特性的胆甾相微结构,是生物基功能材料的研究热点,在防伪、传感、光学调制、仿生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于胆甾相组装和手性光学特性,而基于CNCs本身双折射特性的组装行为和性能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双折射光学特性的调控,由于缺乏实现局域精度上取向可控的有效组装方法,而极具挑战性。


1. 模板限域法组装改性CNCs及其双折射光学特性


  上海科技大学物质学院叶春洪课题组针对上述CNCs组装和双折射光学特性方面所存在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对CNCs进行化学修饰,表面改性引入羧基,改变CNCs组装过程中的纳米晶体间的作用力以及其悬浮液的表面张力。借助模板限域法,调控蒸发诱导自组装过程中的流动行为,在Marangoni效应和毛细流动的协同作用下,诱导改性CNCs沿着模板边界和三相接触线进行取向排列,不仅获得了CNCs向列相组装方式,而且实现了一维针状纳米晶体在不同区域取向度的有效调节。该CNCs薄膜在偏光下呈现出 马耳他黑十字” 的消光双折射光学性质。并且,其消光图案在改变线偏振光的入射角度时,可实现犹如 万花筒 般的动态改变。该CNCs薄膜在日光下呈现透明状态,其双折射特性仅在偏光下可见,因此,进一步结合模板法、3D喷墨打印等技术,可构建具有加密、防伪、信息传输等功能的光学材料(图1。该研究以题为“Programmable Birefringent Patterns from Modulating Localized Orientation of Cellulose Nanocrystals”的论文发表于《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DOI: 10.1021/acsami.2c12205)。

 

2. 改性CNCs组装取向度分析


  作者使用光刻与铸模复刻的方式设计并制备了具有不同形状的PDMS 凹槽模具,探索形状限制对液滴干燥成膜行为的影响,通过调控亲疏水特性和组装温度,获得不同形状的CNCs膜均具有对称的马耳他黑十字的双折射消光特性,证明其为向列相排列(图2a)。为了进一步验证CNCs薄膜取向,利用焦平面阵列红外光谱对上述薄膜进行偏光红外成像分析,选取0° 90° 作为偏光极化方向,并以0° 作为平行方向,研究不同形状薄膜中CNC的取向因子分布。薄膜的偏光红外成像图案呈现上下、左右各自的对称结构,上下区域为为红色,代表取向因子为正,说明该区中CNC的取向与方向平行;左右区域为蓝色,取向因子为负,代表CNC的取向与方向垂直(图2b)。通过取向图可见薄膜边缘和图案内切圆的区域取向因子较大,再结合蒸发过程三相接触线变化,认为CNCs以长轴方向平行于模板边界以及三相接触线进行有序排列(图2c)。

 

3. 非中心对称模板及模板组合进行组装获得具有可编程消光图案的CNCs薄膜


  进一步使用非中心对称的模板或多个圆形模板的组合对改性CNCs进行组装,可实现CNCs在不同位置取向度的调控,其取向随着模板和蒸发自组装过程中三相接触线的形状而改变,从而获得局域可控的取向度,以及对应的图案化双折射消光特性(图3),与单一取向或径向取向的双折射结构形成鲜明对比。


  通过合理设计模板组合(数量和排布),借助模板边界和三相接触线的轮廓的变化,实现改性CNCs的在不同区域取向的调控性,从而通过改变线偏振光与薄膜不同的入射角度,即入射光与不同区域改性CNCs的取向发现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而获得犹如万花筒动态变化的双折射消光图案。如图4所示,a1, b1c1所示改性CNCs薄膜旋转45度,其消光图案发现明显改变(图中右上角插入图片示意旋转前后消光图案)。鉴于该CNCs薄膜的日光下的透明特性,偏光下图案的可见性,已经可调控的双折射图案,作者进一步对其进行图案编码,实现了信息加密和读取。


4. 改性CNCs薄膜万花筒般可动态变换的双折射消光特性


  该论文前期研究基础,详细探索改CNCs组装过程中的流体运动形态和组装机制,以题为“Marangoni Flow Manipulated Concentric Assembly of Cellulose Nanocrystals”的论文发表在《Small Methods》(DOI10.1002/smtd.202100690)。上海科技大学物质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寒邵蓉蓉和助理研究员孟晓博士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叶春洪研究员为本文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科大启动经费、国家海外青年人才引进项目和上海市扬帆计划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ami.2c12205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