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载体通常是指由天然或合成材料制成的1μm~1000μm微粒,已经广泛用于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例如细胞培养、扩增、递送、生物研究建模、生物传感器和医学植入物。与支架、水凝胶或薄膜相比,微载体的一个重要优势是它们为细胞生长、促进粘附和维持细胞分化表型提供了大的比表面积。研究表明使用3D微载体可以明显提高细胞产量,维持软骨表型。微载体用于软骨修复有多种形式:直接作为可注射载体输送细胞或者药物,与水凝胶支架或者3D生物打印结合(图1)。
图1. 基于各种微载体的软骨治疗平台。
图2. 微载体的制造技术和应用
图3. 基于软骨损伤设计的智能微载体
图4. 微载体用于软骨组织工程的未来发展方向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bioactmat.2022.01.033
通讯作者简介:
张明珠教授,北京同仁医院足踝外科主任,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生物材料修复骨与软骨损伤,足踝外科基础与临床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课题8项,入选上海市医苑新星“优青”和“杰青”医学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和北京市百千万人才计划,获得上海市优秀青年医师和上海市银蛇奖。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中华足踝医学教育学院秘书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足踝外科学组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足踝基础与矫形学组委员等职务。
顾奇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现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物制造研究组组长。2017年毕业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获得材料化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2017年国家优秀留学生。实验室主导首次完成了人神经干细胞和人多能性干细胞的3D打印,在三维体系下完成干细胞的原位功能分化,推进了干细胞3D打印领域的进展。目前致力于干细胞相关特异性材料的开发与合成,生物打印平台设计;通过干细胞、生物材料及3D/4D打印的结合进行组织器官的体外再造。
张明珠教授课题组热忱欢迎具有化学、材料、高分子等专业背景的博士加入,博后按照国家及医院的有关规定,享受中级职称待遇,与科室主治医师同工同酬,并享受医院相关科研奖励,为博士后缴纳相应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提供博士后公寓按政策解决北京市户口。联系方式:michaelzhang120@hotmail.com。
- 厦门大学田华雨教授团队 AFM:用于细胞工程应用的磁性聚合物微载体 2023-12-10
- 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团队《ACS AMI》:具有“凹坑”微结构表面的水凝胶微粒 - 有望作为新型微载体 2023-01-18
- 华侨大学陈爱政教授课题组和哈佛医学院张宇教授课题组:在高度贯通多孔微载体用于骨骼肌细胞微创原位递送方面取得新进展 2019-06-24
- 福建物构所王剑磊、吴立新团队 IJBM:利用原位发泡3D打印技术将微孔聚乳酸/甲壳素纳米晶复合支架用于骨组织工程 2024-09-14
- 港大徐立之教授课题组诚招博士生、博士后、硕士生及研助 - 仿生柔性材料、柔性生物医学器件 2024-09-10
- 北化薛佳佳教授/张立群院士团队诚聘生物医用材料方向专职博士后 - 材料学、化学、纳米科学、组织工程、机械工程、细胞生物学 2024-03-29
- 浙江大学范顺武教授团队、唐睿康教授 AFM:重力渗透制备连续梯度矿化水凝胶修复骨软骨缺损 202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