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玉良谈中国文化和科学发展
2007-12-25  来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关键词:
    12月24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教授在北校区六教报告厅结合中国文化和科学的发展给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的讲座。
 
    本次讲座是著名教授论坛的第五十讲,我校人事处邀请到了身兼多职的杨教授莅临开讲。我校副校长方凡全以及董小麟、陈子锐、隋广军、仲伟合等校领导均出席本次活动。
 
    讲座在杨教授接过方凡泉副校长代表学校赠送的纪念品后正式开始。杨教授首先就自嘲式地表达了自己是研究科学的,是“有知识,没文化”的人,而现在谈文化就是外行人。


座无虚席

    “我们不仅需要科学家,还需要科学思想家”
 
    首先,杨教授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他说,文化是一种民族生活方式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同时文化也是如何对待自己、对待别人、对待身边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科学理应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功能也是科学的一种效用。他指出在中国,现在尚未形成一种系统性的科学文化体系,中国不仅需要科学家,还需要科学思想家。
 
    杨教授一再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为何没有建立近代科学理论体系?而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后,杨教授总结出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一直缺少数理精神传统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哲学,而数理精神传统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哲学是近现代科学的奠基石。他举出了几个著名的实例说明了这样的事实,例如中国的《九章算术》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理,但是没有去证明,仅仅是一种经验的总结,而西方的欧几里德在《几何原理》就给出了充分的证明。


杨玉良先生

    “踏花归去马蹄香”——“狂草书法是抽象艺术的最高境界”
 
    在讲到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中,杨教授充分肯定了中国人在艺术上的丰富想象力。他说,中国人从来就不缺少想象力,在中国的诗词中有着大量的想象力艺术,例如描写花香的时候不是直接去描写花香,而是用婉转的手法写“踏花归去马蹄香”来体现香气的浓郁。
 
    接下来杨教授分析了中国人的抽象思维也体现在抽象艺术中,他又举了一个鲜活的例子,就是汉代一个“牛”的图画,聊聊几笔就表现出了牛的形象,而罗丹的雕刻就算是栩栩如生也只是还原真实,而没有意境。中国的书法艺术中,狂草书法体现的是一种线条形成的境界,蕴含丰富的气韵,就算是不懂中国文字的外国人也能感觉到书法中所蕴含的潇洒飘逸。所以杨教授一再强调狂草书法是抽象艺术的最高境界。
 
    杨教授在最后回归对中国文化缺失的话题总结时,提出在考虑东方综合分析的思维方法时,要充分吸收西方数理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思维,把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成为民族的一种思维方式,才能在21世纪的发展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杨玉良简介:男,汉族,1952 年生于浙江海盐,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司司长,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化学学报》副主编、《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编委,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和同济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从事高分子凝聚态物理及聚合反应新方法的研究工作,承担并完成国家科委、教育部、上海市科委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十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拥有多项国内国际专利。1990年获国家教委霍英东研究类二等奖,1991年被评为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1993年被评为国家教委首批跨世纪人才。1994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首届“牡丹奖”,1995年获“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同时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人才基金”,并被国家科委聘为“S-863计划”材料领域规划组副组长,1997年被选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攀登计划”高分子凝聚态物理基本问题专家组首席专家,1998年获“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1999年被聘为国家“973”项目-通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的基础研究的首席科学家。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被再次聘为国家“973”项目——聚烯烃的结构与高性能化的基础研究的首席科学家。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龙翔)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 暂无相关新闻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学者介绍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