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华大学先进纤维与低维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联合实验室”)在纤维材料与器件相关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以《可穿戴电化学储能纤维电极的挑战与要求》(“Critical insight: challengesand requirements of fibre electrodes for wearable electrochemical energystorage”, DOI: 10.1039/C8EE02607F)为题,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能源与环境科学》(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并获选为当期封面。
本文共同第一作者为材料学院18届硕士留学生Mike Tebyetekerwa(来自乌干达,现于澳洲国立大学Australia National University全奖攻读博士)、纺织学院18届硕士留学生Ifra Marriam(来自巴基斯坦)、材料学院17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徐朕(现公派于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硕博连读),其他作者包括联合实验室外方主任之一新加坡国立大学SeeramRamakrishna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马来西亚彭亨大学Rajan Jose教授、材料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伊朗籍全职专任教师Fatemeh Zabihi博士、复合材料系专任教师张辉博士等。联合实验室杨升元副教授、朱美芳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电极材料的可持续预测方法及其所需性能:从材料的来源、生产、使用到最终消耗,外圈显示了影响电极材料可持续性的因素
文章在近两年研究基础(Mater. Lett., 2017, 209,400–403;Electrochim. Acta,2017, 247, 400–409;J. Mater.Chem. A, 2017, 5, 21114-21121 (Back Cover);ACS Appl. Energy Mater., 2018, 1,377-386 (Front Cover); J. Power Sources, 2018, 396, 683-690; J. Mater. Chem. A,2018,6, 13633-13643 (Back Cover))上深入探讨了可穿戴储能纤维器件发展所面临的科学挑战与技术需求,从纤维电极的性能要求、相关的表征技术、量化绩效的指标、材料的循环应用以及未来的创新目标这五个要点进行了系统论述,从纤维及纺织工程与技术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应的挑战与要求,并且思考了如何将现有传统纺织工业装备、电子工业设备与新材料、新技术的交叉融合。
此外,该文重要意义在于及时澄清了纤维储能器件的一些关键误区,明确指出了该类器件从简单功能化走向真正纺织应用的发展方向,有望引领该领域的前沿研究。该项工作得到了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上海市晨光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教育部创新团队、纤维材料先进制造技术与科学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等项目的联合资助。
课题组近期封面文章
论文链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9/ee/c8ee02607f#!divAbstract
- 青岛大学宁新教授团队 CEJ:通过界面大分子植入制备耐久双亲性聚丙烯微纳米纤维材料 2025-03-18
- 东华大学丁彬教授/闫建华教授团队 Mater. Today综述:柔性氧化物陶瓷微纳米纤维材料的制备现状及策略 2022-11-21
- 东华大学丁彬教授/闫建华教授团队 ACS Nano:用于稳定锂金属负极的纳米纤维材料 2022-11-19
- 厦大廖新勤 AFM 后又发 AM : 章鱼触手启发的边缘智能触摸意图识别的传感器内自适应积分 2025-05-03
- 中国科大龚兴龙教授课题组 Adv. Mater.:混合式3D打印剪切变硬弹性体,实现力学性能增强与智能可穿戴一体化设计 2025-04-28
- 告别“电线缠身”时代 - 清华大学任天令教授团队 Nat. Commun.:研发出可穿戴心电“电子纹身” 2025-04-08
- 东华大学朱美芳教授研究团队:高性能的石墨烯储能纤维 2017-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