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自然科学基金会主任陈宜瑜:基金向帅才将才倾斜
2008-07-08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
    一年一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下称科学基金)评审正在进行,为确保评审的公开、公平、公正,基金委对工作人员的要求近乎苛刻,尽管钱最终给到谁手上,决定权在专家而不在他们这些工作人员。
据了解,关于钱,科研人员的抱怨通常有二:其一,单个项目经费太少,不得不“一女多嫁”,到多个部门“化缘”,写不同的本子,交不同的账;其二,自认为不错的项目没有获得资助,进而对资助过程的公平、公正产生质疑。
 
    显然,钱怎么分是个大问题——既关乎科学和技术能否快速健康发展,也关乎科研人员的创新激情能否持久迸发。
 
    据悉,在今年集中受理阶段,基金委共收到1607个依托单位申请的各类项目80893项。2008年国家财政预算计划投入科学基金53.59亿元,比上年增长约25%。根据国家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和基础研究发展需要,基金委今年将安排资助计划64亿元左右。
 
    64亿元将如何分配?当前,我国科技发展特别是基础研究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同时面临着国际科技竞争新的挑战,作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科学基金将如何在新时期开创新局面?如何从制度上保证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研究?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陈宜瑜提出科学基金倾向原则:
 
    多方位资助,让基础研究没有学科“短板”
 
    “开创科学基金新局面,最关键的就是要把科学基金用到该用的地方,着力营造有利于源头创新的良好环境,积极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杰出科学家和冲击世界科学前沿的创新团队。标准有两条,一是基金支持的项目是否产生真正的创新成果;二是基金支持的人才是否成长为帅才和将才。”陈宜瑜说。
 
    他指出,基础研究不能过多强调“有所为有所不为”,科学基金的首要任务是保证自然科学各个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国家战略的需要。因为,基础研究具有很强的探索性、不可预测性。谁也无法预测未来10年、20年后科技前沿在哪里,哪项基础研究更重要、更有应用前景。所以,科学基金首先必须让每个学科都能得到支持,否则,一旦停掉某个目前看来不太前沿的学科,20年后就可能会悔之晚矣。同时,某一学科的滞后很可能影响其他学科的发展,为了防止出现“木桶效应”中的“短板”,避免某个学科限制“木桶”的盛水量,国家必须保障基础研究的所有学科都能得到支持。
 
    “64亿元怎么花?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问题。我们正在按照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推进。基金的研究项目、人才项目、环境条件三个系列,各有侧重。”陈宜瑜说。
 
    他介绍说,支持科研人员自由探索的面上项目是科学基金的“大头”,占所有经费的50%左右。2007年面上项目的资助率约为17%,平均资助金额不到28万元。今年希望能够把资助率控制在20%以下,这样可以让科学家在充分竞争后脱颖而出;同时在国家总体投入增加的背景下,今年单项资助金额可以达到32万—34万元。如今,面上项目不再限定项目申请范围,所有项目都有机会得到科学基金的“垂青”。
 
    陈宜瑜指出,据初步测算,20万元才够一个科研人员维持3年的研究。按一个课题组3人计算,只有单项经费支持达到60万元左右,科研人员才能真正靠一家的资助完成研究。现在为了正常开展研究工作,课题组只好四处交叉申请,最后一篇论文挂着好几家经费资助单位,这其实是很无奈的事。“因此,60万元左右是我们希望面上项目能够达到的资助强度。”
 
    解决科学问题需要科学家的自由探索,而科学问题的提出则必然依据国家战略需求。基金委每年都根据国家需求发布项目指南,通过重点、重大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等,保证围绕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的研究得到支持。
 
    基金委每年设立的由申请指南引导的重点项目约370项,平均资助强度170万元左右,较高的资助强度能够有利于保障科研工作较好地完成,故深受科学家欢迎。
 
    另外,资助强度为1000万元的重大项目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十一五”期间,科学基金将启动30个重大项目和15项重大研究计划,其中重大研究计划属于较新的项目类型,投入力度较大,资助强度可达1.5亿元。“学科交叉是孕育创新的重要途径,作为一个项目群,我们希望能够通过重大研究计划的高强度投入,依靠科学家的群体智慧使我国在一些国际科技前沿领域取得明显突破。”陈宜瑜说。
 
    据悉,科学基金非常注重保护非共识项目,支持探索性较强、风险性较大的创新研究,自由申请项目经费的3%—4%被用于支持非共识项目研究。
 
    注重人才培养,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研究
 
    陈宜瑜表示,科学基金始终把培养科技人才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坚持以创新价值为准绳,稳定支持了一支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以创新实践为载体培养了一大批创新人才,形成和完善了育才、识才、聚才和用才的良好环境。“十一五”期间,科学基金在完善人才培养资助体系方面,将突出支持青年后备人才和科技拔尖人才。
 
    ——对于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基金项目18万元至20万元的项目经费是他们在科研领域很快起步的“第一桶金”,而且并不硬性要求几年之内必须出成果。今后资助率有望提高到30%。——对于更有科研潜质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额已由每人100万元提至200万元,每年资助人数不超过180人。“杰出青年基金”不是根据申请人具体做什么研究来判断,主要根据申请者以往的研究工作情况和学术思想是否敏锐来评定;而且,受资助者对经费投入的科研方向可自由支配。
 
    ——对于青年科技工作者群体,基金委支持优秀的青年科学家组织“创新群体”,以6年为周期开展前沿交叉研究,以期打造能冲击国际前沿的突击队。
 
    ——为了扶持坚守在欠发达地区的科学家进行科研,基金委特别设立了“地区基金”,让他们能够安心研究。
 
    陈宜瑜指出:“目前科学家科研经费的来源已经多元化,但现阶段总体来说中国还没有出现经费过分集中甚至花不完的现象。许多科学家由于单项支持经费不够,只能四处交叉申请,大部分时间浪费在写申请书上。要让科学家能够专心科研,不再为经费疲于奔命,最根本的出路就在于让最优秀的科学家和最好的创新思想得到最充足的支持。”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龙翔)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 暂无相关新闻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