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朱亮亮课题组在近红外荧光探针的生物成像方面取得进展
2017-04-06 来源:复旦大学
近些年来,有机/高分子发光材料在应用于生物探针和成像剂方面也开始了蓬勃发展,它们以其高灵敏度和灵活设计性成为材料化学、分析化学、化学生物学的重要研究组成部分。然而,传统的有机探针化合物的发光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在生物样品中的穿透距离有限。而且它们对外界的刺激响应性往往也较弱,对生物样品的荧光检测和成像容易造成干扰,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开发新型的具有近红外发光能力的材料,并且能和可见发光通道以及响应调控性能结合,是进一步发展现代探针材料和技术的一条新思路。
对于目前的研究来说,在有机和高分子光电材料中近红外技术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的π共轭体系,如何实现简单发色团的近红外能量和激发态调控是一个难点。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朱亮亮课题组着手开发氰基二苯乙烯嫁接的新型含薁的发光材料。它具有酸和光双重刺激响应调控构型和光物理性质;在聚乙二醇链的驱动下,不但能够因为生物相容性被细胞内吞,而且能够很好地保持高效率的可见-近红外双渠道发射性质,在通道选择性细胞成像方面显示了良好的优势。相关工作申请了发明专利(201610241333.2),相关论文近期发表在国际化学期刊Chem. Eur. J.上,详见DOI: 10.1002/chem.201700947
朱亮亮课题组从事单一体系的多渠道发光应用基础研究,致力于运用超分子组装和原位刺激响应调控体系的光物理行为以实现前端的智能材料应用。这个系列的工作也得到了丁建东-俞麟教授课题组的合作支持,论文第一作者系博士后周蕴赟。
论文链接: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chem.201700947/abstract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xu)
相关新闻
- 山东大学崔基炜教授团队 ACS Nano: 硬度可调的聚乙二醇纳米颗粒调节纳米-生物相互作用,增强靶向药物递送 2025-06-12
- 山东大学崔基炜教授团队AHM:低免疫原性靶向聚乙二醇纳米粒子用于光热-免疫协同治疗 2025-01-08
- 山东大学崔基炜教授团队AHM:凝聚体衍生的聚乙二醇纳米颗粒用于联合肿瘤治疗 2025-01-08
- 北京师范大学邹应全教授团队 CEJ:基于近红外光聚合的立体光刻3D打印技术 2025-02-24
-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武大王富安课题组 JACS:设计一种AIE螺环近红外发射探针用于DNAzyme敏化增强的乳腺癌光热治疗 2024-12-14
- 桂工甄士杰/李美静博士、广医张天富副教授、华工赵祖金教授、港中深唐本忠院士 AM:近红外二区脂质体多模态光诊疗新成果 2024-11-29
- 唐本忠院士 Angew: 多级超分子自组装制备荧光多嵌段微棒以及超分子自组装的荧光可视化 2022-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