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
国内主要图书馆 |
清华大学图书馆
【简介】
1911年建立清华学堂。
1912年清华学堂改建为清华学校,正式建立了小规模的图书室,称清华学校图书室。
1919年3月独立馆舍(现老馆东部)落成,建筑面积2114平方米,迁人新馆舍的同时,改名为清华学校图书馆。
1928年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后,图书经费骤增,馆藏逐年大量增加,馆舍不敷使用,乃于1930年3月开工扩建馆舍(即今老馆之中部和西部),于1931年11月竣工,使馆舍面积增至7700平方米,可容书30万册,阅览座位700余席。大学成立后,建立了图书馆委员会作为学校的常设委员会之一。同时,各院、系也大都建立了自己的图书室。
1935年10月至1936年9月,著名文学家朱自清教授任图书馆委员会主席兼代图书馆主任。至抗战前夕,馆藏书刊已极为丰富,计36万余册。
“七、七”事变后,学校被迫南迁。
1938年4月,在昆明建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图书馆运抵昆明书刊23000余册。在运抵过程中,暂存重庆北碚的1万余册图书遭日军轰炸,损失惨重,仅烬余3千余册。
1946年复校时,图书馆已面目全非。抗战期间,日军以图书馆为外科病房,书库为手术室及药库。这期间馆藏损失达17万5千余册。到解放前夕,馆藏仅有41万余册。
1948年12月15日,随着清华大学的解放,图书馆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1952年院系调整起至1958年共向外校调拨图书18万余册。为适应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图书馆对馆藏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造。重点采集工科类图书。同时积极采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以及进步文艺作品。1966年馆藏已发展到135万余册,是解放前的3倍多。
十年“文革”中,图书经费大大压缩,许多珍贵书刊停购,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万幸的是,由于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和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尽力保护,使既有馆藏没有受到大的损失。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馆藏有了较大的发展,至1990年已达250万册(件)。特别是新馆开馆以来,图书馆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进程。
新馆于1991年9月落成。新馆由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资和国家教委拨款兴建,1994年9月新馆命名为“逸夫馆”。曾多次获国家各类优秀建筑奖。新馆建成后图书馆馆舍总面积达27820平方米,阅览座位2800余席。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逐步建立起比较先进、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先后引进了日本富士通ILIS、美国INNOPAC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通过网络提供馆藏中外文图书和期刊目录的公共查询、馆内业务工作如采购、编目、期刊管理以及流通等业务均在INNOPAC管理下进行;还建立了光盘网络查询系统,通过校园网为全校师生提供文献信息检索服务。近年来,又逐步配备了比较丰富的电子化资源和虚拟资源,并初步形成了一个以信息服务为重心的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高效率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成为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支柱。
中国石油和化工资源文献网
【简介】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是全国化工科技文献资源中心,被国家科学技术部确认为国家科技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八家重点支持单位之一。以这个体系为基础组建的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已经于2000年6月12日成立,同时作为中心理、工、农、医四大组成部分之一的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也已于7月28日成立。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作为我国化工系统科技文献资源保障和提供中心,几十年来,在化工及相关领域科技文献收集整理、文献加工和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工作成绩。中国化工信息中心现订购有中外文科技期刊2000余种,科技报告、专题资料、会议录等文献十万余册,同时还馆藏有中外样本5万余册。
中国石油和化工资源文献网以中国化工信息中心的文献资源为基础,开发设计了大量的科技文献资源检索模块,开拓了各种不同的网络服务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传播信息资源,使广大读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需要的信息。
北京安外小关街53号(100029)
电话:010-64444019、64444083
传真:010-64437115
E-mail: wxc@mail.cncic.gov.cn
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 图书情报学科信息门户
【简介】
主要栏目:
国家图书馆
国内各地图书馆
国内公共图书馆
国内大学图书馆
国内科研机构图书馆
国内专业图书馆
外国国家图书馆
各国图书馆
国外公共图书馆
国外大学图书馆
国外科研机构图书馆
国外专业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主办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九号
邮政编码:610041
电话:(028)85220240
E-mail:wl@clas.ac.cn
中国科学院: 文献情报中心
【简介】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又名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成立于1950年4月。是中国科学院直属的综合性文献情报机构。位于科学城-北京中关村,馆舍 面积为17000平方米。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本中心现已成为一个拥有380余名工作人员和收藏 各类文献560余万册(件),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全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图 书馆和自然科学情报中心,是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 单位之一,是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1950年4月在院办公厅下设立图书管理处,负 责管理全院图书资料工作。1951年2月图书管理处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由当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陶孟和任图书馆馆长。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 进军”的号召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书迅速发展,人员不断增加,从而奠 定了为科研服务的坚实基础,成为全国主要的综合性科技图书馆。1978年11 月中国科学院第一次图书情报工作会议决定,全院实行图书情报一体化的体 制。作为全院图书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进一步加强了情报职能。 1985年11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改名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以下简称中 心),同时保留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的名称。
本中心现有工作人员380余人,其中业务人员30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 技术职务的70余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10余人。
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 中心门户 (检索各文献数据库、期刊全文库)
【简介】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hinese National Science Digital Library
简称CSDL)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重大项目.该项目于2001年12月正式启动,
其建设目标是为全院科研人员(包括研究生)提供远程访问的信息资源和服务体系.
从该站点可访问在科学院范围内开通的文献数据库、全文期刊库、学科资源导航等。
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那些可以免费使用或免费试用的期刊全文数据库,目前有
Elsevier (ScienceDirect)
工程索引EI
ISI Web of Knowledge
CSA (剑桥科学文摘网络数据库)
Springer LINK
ACM计算机科学文献
Blackwell全文期刊库
Biosis Preview
Wiley InterScience
PQDD.B (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s-B 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B辑 科学与工程)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技术部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电话:(8610)82629426,82629453
传真:(8610)82629424
E_MAIL:Webmaster@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