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7年前的并购失败,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宋智晨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那时候中美两国存在双边贸易摩擦,双方对各自的军事动向心存疑虑,收购受阻涉及政治因素。而目前这一状况不复存在,这对中海油而言是比较大的机会,报价越合理,收购策略越可行,其吞并尼克森的可能性就越大。
而对于坊间争议的溢价过高,有投行人士透露,中海油的此次并购行动,既源于其高管层对未来国际能源市场发展趋势的判断,更与中海油自身的
公司中长期发展策略密切相关,“因此并购价贵不贵不能简单地以目前的油价判断。”该人士还表示,中海油提出了“二次跨越”的发展纲要,如何提高产量和储量,尽快提升公司股票的投资价值是新管理团队十分关心的大事。
相关资料显示,所谓“二次跨越”,是指第一步到2020年,中海油油气总产量比2010年翻一番,专业技术服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基本达到国际一流;第二步到2030年,油气总产量比2010年增长两倍,专业技术服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达到国际一流。
针对“溢价高说”,陈彦玲亦强调不能只从眼前经济利益考虑。“众所周知,自然资源尤其是像煤炭、石油这种不可再生资源,要参考是勘探储量、未来应用前景以及将来开采的成本,甚至还要考虑后期成品油的质量如何。这样综合起来分析收购行为比较妥当,现在可能一次性投入资金较大,但未来受益颇深。”
不可忽视的一点是,2011年中海油海外原油产量766万吨,天然气产量56亿立方米。而通过收购尼克森,中海油即可迅速完成海外产量增长1000万吨/年的目标。
无独有偶,7月23日晚间9时左右,中石化亦宣布,通过全资子公司与加拿大塔里斯曼能源公司签署认购协议,以15亿美元收购后者在英国子公司49%的股份。但中石化称,该交易尚需得到相关政府批准。
基于此,中石化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中国石化首次进军英国北海资源市场,除获得规模可观的资产外,单位2P储量收购成本仅为6.4美元/桶,明显低于该地区其他交易成本。该项目有产量、有现金流,是中国石化利用当前金融危机和市场资金短缺进入北海地区的一个良机。该项目收购进一步拓展了其在海外的油气业务,将对中国石化“十二五”期间油气储量产量增长做出贡献。
或加强石油定价话语权
“两大油企在国际油市相对低迷之势,纷纷选择并购加拿大油企,表明加拿大油企资质较好。二者试图借此机会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全球能源布局,这对于提升我国石油供应量有巨大帮助,同时还有利于增加国内油企石油定价的话语权。”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宋智晨对中国商报记者如是分析。
分析师张永浩亦表示,我们很容易找到两笔交易的一个交叉点北海原油,而北海原油与我们熟知的布伦特原油基准价格有割裂不开的联系。中国企业正在通过不懈的努力加强在世界石油定价体系中的话语权。
事实上,目前全球石油期货价格标杆是伦敦北海布伦特原油和纽约轻质油。此前媒体报道称,作为全球三大石油输入地区的美国、西欧,每年进口原油都在5亿吨左右,美国进口原油多按照纽约轻质原油计价体系,西欧等国家则按照伦敦布伦特原油计价体系。与之相较,每年进口量约9亿吨的亚洲地区,特别是中日韩三国每年进口原油都在6亿吨以上,却没有自己的原油计价体系,主要参考布伦特和迪拜原油计价。
在此问题上,陈彦玲的观点颇为谨慎。她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如果所收购公司的石油储量足以影响国际油价的话,那肯定会提高中国的定价权,否则这种收购业务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的石油供给量;而从政治角度来看,现有石油定价国并不希望中国这样的经济大国能给石油定价权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倾向于认为这两个收购业务能稳定我国将来石油供给量,对世界石油定价体系话语权的影响还十分有限,并不足以产生根本性改变。”
对于最近一段时间频现的中国石油业并购盛宴,宋智晨表示,中国油企重现并购热潮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中国油企实力的不断提升。不过他认为,在并购过程中可能会有来自目标企业内部的恶意抵抗,及遭到当地政府部门或相关国家的反对,还有可能会面临国际油企的联合攻击。不过这丝毫不能动摇中国油企开拓海外市场、全球化布局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