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苍南县有关人士介绍,该县再生纤维纺织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传承特性。当地早在明清时代就出现了土纺土织,在漫长的岁月里,土纺土织经历了纺织机从简到繁、从手工操作到电动,产品从单一到多种规格的花色品种、从棉麻织品扩展到腈纶纺织品,逐步提高和发展的过程。国内气流纺纱技术的出现,则启发了创业者开发再生纤维纺织加工的灵感。20世纪60年代开始,苍南县就有人尝试利用棉纺织、服装等行业的布角料、下脚料,加工生产再生纤维,并且将其作为纤维原料成功地用于纺制气流纱。
在当前循环经济大潮下,再生资源产业已然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苍南县再生纤维纺织产业已经在起跑线上领先一步,占据国内同业的领头示范地位。据悉,苍南纺织产业发展迅猛,
现已形成以再生纤维纺纱业、气流纱精深加工业和针织服装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形成以宜山、钱库为中心的再生纤维纺织块状产业群。目前,该县从业人员达20多万,各类机器近2万台,相关企业近4千家,2011年工业总产值达180.30多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24.46%,是苍南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通过多年来在再生纤维生产方面的技术创新,该县再生纤维的生产质量有了显著提高。经现场实物取样,送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测,纤维成熟度和纤维长度等性能完全能够满足气流纺纱工艺的要求,可以作为气流纺的一种重要原料。苍南生产的再生棉纤维就地加工成气流纱,产品销往广东、江苏南通、浙江杭州、绍兴、兰溪及全国各地,作为牛仔布生产用纱,并有相当一部分成品纱出口国外。
再生纤维生产开辟致富之路
经过几十年发展,布角料经营、再生纤维生产已成为苍南的一个关系民生问题的行业,也为广大农民就业、致富提供了一条途径。
据悉,苍南县大量购销员长期在外,集中收购了全国各地和部分东南亚、南美地区服装企业近80%的废弃布角料,2011年共外购布角料、下脚料达300万吨,年产再生纤维200万吨(按每亩棉花产量100公斤计算,相当于2000万亩棉田的产量)。我国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面积大,特别是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在这种土地资源贫乏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废弃纺织品加工再生纤维,一定程度上支撑了我国纺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缓解了土地资源压力。
再生纤维产业不仅对废弃纺织品的出路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应,同时也给苍南县的人民带来了经济效益。以宜山镇为例,该镇超过85%以上的家庭从事再生纤维纺织业,给居民创造了稳定而又可观的经济收入。同时,还吸纳了众多外来务工人员,为城乡居民广泛就业开辟了宽阔之路,真正实践了国家提出的“以创业带动更多人就业”的思想理念。
相关链接·再生纤维有别于“黑心棉”
发展再生纤维纺织符合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但是也有专家提醒说,目前再生纤维回收循环利用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有待破解。此前发生的“黑心”再生棉流向纺织企业事件一度让消费者对废旧下脚料再加工业存在抵触情绪,如何提高再生纤维的性能和无害化处理,则是行业技术攻关和产业扶持的重头戏。
虽然再生棉纱生产实现了纺织废弃物的回收和综合利用,但目前消费者对其认识还不够。实际上,目前再生棉纱的主要原料是生产服装过程中产生的碎布料,这些材料都是新的,与人们通常理解的二手服装、旧衣服还不是一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