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管网布局的整体性,将关系能源供应的有效程度。
目前,西气东输一、二、三线,从新疆出发,共同穿越宁夏和甘肃,先后途径陕西和河南,分别走向安徽和江苏、湖北和江西、湘鄂和赣粤,各自分别抵达上海、广东和福建,在中国能源版图上,形成了一个由西向东的“锤”型天然气管网架构,覆盖到中东部。
不难发现,东北地区与西南地区尚未覆盖。以黑龙江与云南各为起点,南下北上,交汇于中东部,构建一个“十”型天然气管网体系,显然尤为重要。而中国石油正在规划的四、五线能与之契合,北端中俄原油管道、南端中缅油气管道战略作用将被极大释放。
其次,定价机制的合理性,将关系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从2004年以来,伴随西气东输步入商业运作,原来在天然气市场启动阶段实行的“一线一价”、“一气一价”,这一定价方式已不适应市场的变化。而与成品油、煤电等相比,天然气价格长期明显偏低,造成行业不堪重负已久。据估算,中国石油在2012年亏损高达450亿。
此前,发改委在广东广西进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试点。以油价挂钩的定价试点方案,能否避免国际油价异常波动产生的巨大影响,又能达到天然气在生产、管输、销售、消费之间的利益均衡,并不那么容易。至于未来实施“价格上限”的定价准则,更应把“居高不下”LNG价格的合理调控考量其中。
其三,运营体系的开放性,将关系能源保障的优劣程度。
气源多元化、管道网络化的不断加大,由中石化构建的一个川气东送管道,已在2010年投产,1635公里干线可年输天然气120亿立方米。而依托海外气源及南海、东海气田的国内气源,中海油构建的2100公里的输气管道,早已开通并达到年输天然气160亿立方米的规模。
未来能否合纵连衡,将各自独立的管道并联融通,形成一个天然气管网的大体系,这对提升输配气的整体功效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作整合,将天然气管道公共化,采用谁输气、谁交费的运营管理模式,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把不同路径的天然气尤其是海外气更多的引入,这将关系到低价、优质、稳定、充足的能源产品能否最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