迥异于主要使用来自塔里木和鄂尔多斯国产气的西气东输一线(下称西一线)。西二线使用的,是成本远高于国产气的“中亚洋气”。内外价格之差,需要中国展开新一轮天然气价改,使得能源价格与国际进一步接轨。
从2002年7月西一线正式开工,十年转瞬而过;在天然气管网建设的驱动下,中国迅速成长为全球天然气消费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目前天然气消费占比仅为4%,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6;虽与美国国土相当,中国的天然气管道却仅为美国的1/10……这亦表明,一场中国迈入天然气消费时代的大戏,才刚刚拉开序幕。
但是,若无足够的天然气管道先行建设,若不彻底理顺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这两个桎梏,将会严重拉扯中国迈向天然气大国的步伐。
短缺的苦恼
9月11日,国家发改委调整汽油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550元和540元。北上广等地93号汽油又将重返“8时代”。
油价的居高不下,给了价格相对低廉、但更清洁的天然气巨大发展空间。
石油、天然气均为碳氢化石燃料,理论上可以相互替代。按热值计算,石油与天然气比价关系为6:1;目前国际石油96美元/桶,天然气价格仅为3.2美元/MMBTU(MillionBritishThermalUnit),两者比价关系在30倍左右,远超过理论值和平均值。记者在苏州市采访期间获悉,该市出租车“油改气”生意火爆,收费7000元的改装,居然要提前数周预约;目前,已有半数的苏州出租车改为烧气。几个加气站前,每天排起长龙。而早在今年年初,苏州就计划今年市区各公交公司新添置LNG(液化天然气)公交车近500辆,除了减排因素,更重要的是节约燃料成本。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一直保持着年均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10年的增长速度18.2%。有机构分析预测,中国天然气产量到2015年有望达到1850亿立方米,而需求量则高达2600亿立方米,供需缺口达750亿立方米。
短缺显而易见。管理西一线的中国石油西气东输管道公司,目前正处于这样“热销却缺货”的烦恼中。
2004年西一线通气后,上海天然气使用量约为10亿立方米;而预计到2015年,上海市天然气使用量将飞涨达到100亿立方米。西一线“第一用气大户”的江苏省,早就提出了“气化江苏”的口号,欲在2015年实现“天然气镇镇通”,现在已经“吞下”了1/2的西一线输气量。今年印发的《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的通知》提出,“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面完成,重要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保护,重点流域水质加快好转,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施推动及预期目的的实现,借力天然气是不二的选择。
中国石油西气东输管道公司总经理黄泽俊介绍说,出于节能减排压力,江苏要关停大批小煤电,取而代之的则是清洁的天然气热电联供。
苏州市一政府官员称,江苏省为完成节能减排目标,“近期共上报了44家燃气电厂”。而今年9月5日,“协鑫控股”总投资百亿元的大型燃气发电项目,在江苏省昆山市签约,一期建设51万千瓦的4台燃气机组。“协鑫控股”麾下的另一燃气电厂——苏州工业园区蓝天热电公司,则已经陪伴工业园的大批国际名企,默默度过了7年。作为中国石油西气东输管道公司的直供大户,蓝天热电年消耗天然气4亿立方米,“煤炭、粉煤灰这一进一出,都没有了”,蓝天热电副总张建伟称。“政府的环保压力很大;烧煤太脏,烧油烧不起”,张建伟介绍说,“我们给园区企业供热,1蒸吨不过247.5元;要是烧燃料油,1蒸吨500元也出不来”。在该厂技术人员看来,36万千瓦的燃气机组,其热效率远远高于60万千瓦的燃煤机组,“比燃煤提高30%”。记者另外获悉,其燃气电厂的工程造价不过3500-3600元/千瓦,远远低于煤电4000元/千瓦的水平。不过,上网电价稍贵,一度0.656元,“但环保贡献远远大于经济效益”。按照公开的说法,使用1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每年可替代标准煤1300万吨,减少粉尘排放2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60%,几乎不排放二氧化硫,是最清洁高效的化石能源。记者获悉,江苏省已经提出,要把2015年的天然气消费目标,从计划的200亿立方米,再提高到260亿立方米。须知,主供长三角的西一线,最初设计年输气量不过120亿立方米;最后经过增压,才达到170亿的年输气量。
很明显,目前的基础设施,根本无法满足下游庞大的胃口。管网建设的严重不足,已经大大制约了中国天然气的发展。早在西一线开工初期,张国宝就曾在央视上公开称,“中国有电网,有公路铁路网,但是至今还没有管网”。
经过10年建设,中国管线存量大增,但称其为“网”,似乎为时尚早。
“恍如隔世”,中国石油西气东输管道公司总经办主任吕铁回忆称,西一线还未开工前,诸多高层担心的是“120亿立方米天然气卖给谁”。彼时,多数用户确实不知天然气的价值和前景,态度非常冷漠;作为当时的营销人员,吕铁曾经在长三角遭遇了无数次的闭门羹。
有一次,为了见一位普通公务员,吕铁曾在杭州市政府门口苦等三小时,“人家不认天然气”;彼时的第一个照付不议协议,竟然是河南用户签订的,“河南有油田,他们用过天然气”。
近期,西气东输三线建设引入社保和民营资本的消息,被视为“中国石油对民资开放迈出实质性步伐”、践行国务院“新36”条的举动。事实上,早在西一线建设中,就有引进壳牌等国际油气巨头一起参建之举;不过因盈利前景不明,后来巨头们一一退却,“但谁当时又能预料到,中国这轮举世罕见的天然气大牛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