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石化 >> 行业动态 >> 正文
2012年第三季度石油石化市场综述
2012-11-15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2012年 三季度 石油石化 市场综述

  3.三地原油市场移动平均价格高位运行,国内成品油价格“两连涨”

  2012年第三季度,受国际油价大幅震荡的影响,国内成品油价格先后进行三次调整,其中一次下调,两次上调。7月11日的下调,是沿袭第二季度成品油价格“三连跌”下行走势,国家发改委依照成品油定价机制规定进行的例行调整。第二季度最后一个工作日,国际油价实际上已震荡上扬至每桶80美元以上,下调当日已进入上行通道。但由于三地原油价格平均变化率已下探并维持在“-4%”以下,国内成品油价格的“第三跌”,仍按规定予以兑现。

  “第三跌”政策落实期间,中东局势骤然紧张,国际油价连续6个交易日大幅上涨,三地原油价格平均变化率迅速上升,带动国内成品油市场回暖,各地油品销售企业积极补仓。7月17日,三地原油价格平均变化率止负转正,均价为每桶103.7美元,两天后涨至每桶106.3美元。国内成品油市场随即做出反应,汽柴油出厂价一周内涨幅每升达300元左右。为平衡炼油与销售环节比价关系,两大石油公司上调大区调拨价,区内成品油调拨价每吨上调50元,区外成品油调拨价每吨上调100元。

  7月27日,三地原油价格平均变化率达到3.95%,当月最后一个工作交易日突破“+4%”调价红线已无悬念。市场预计,8月9日前后,三地原油价格平均变化率将超过“+7%”以上。届时上调窗口将打开,国内成品油价格将闪别“6元时代”,重回“7元时代”。

  8月9日,国家发改委如期宣布,8月10日零时起上调国内成品油价格,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上调390元和370元。折算到零售价格,90号汽油和0号柴油(全国平均)每升售价分别提高0.29元和0.32元。上调后的北京地区92号汽油最高零售价为每升7.62元,0号柴油最高零售价为每升7.57元。

  此次国家发改委上调成品油价格,时间点选择得恰到好处,显著特点是“快”。以往发改委上调国内成品油价时,考虑到公众承受力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要推迟一段时间。包括此次调整在内,今年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已调整6次,其中3次上调、3次下调。除第二次上调时间推迟一周外,其他5次基本上都是条件满足后便立即进行调整。此次调价预期推出时,国家统计局刚刚发布的7月份CPI是1.8%,创30个月来新低,呈现明显回落态势,表明国内通胀压力有所缓解,成品油价格上调不会引起市场太大波动。由于前期成品油价格“三连跌”,造成炼化企业大面积亏损,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油价上调有利于石油企业总体减亏。随着秋收大忙季节的到来,柴油市场将迎来消费旺季,油价上调,也有利于保障国内柴油市场供应。

  8月15日,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不到5个工作日,国际油价接连大幅上涨,创3个月来最高。三地原油价格平均变化率随之达到“+2.17%”,快速接近“+4%”调价红线。业内分析人士预计,8月23日,三地原油价格平均变化率将越过“+4%”调价红线。9月8日,将满足连续“22个工作日”的调价条件。届时,三地原油价格平均变化率将上推至6.5%以上,国内成品油价格将再次上调。

  油价再次上调的预期,刺激市场做出迅速反应。反应最快的是山东地方炼油企业,8月15日当天,柴油出场价每吨就上调了20元。市场观望情绪和惜售心理随之加重,柴油批发价不断向零售到位价靠拢,市场投机也开始有所抬头。除个别汽柴油价格没有上调到位的地区仍在小幅推涨外,多数地区的加油站都停价待涨,个别地区甚至出现柴油供应短时间紧俏的情况。与此同时,随着沿海休渔期陆续结束,三秋大忙季节的到来,市场进入旺季备货期。在保增长政策的带动下,国内基建和工矿企业开工率提升,物流业也步入旺季,柴油市场供应迎来年内需求高峰期,由此引发市场对柴油紧张情况再度出现的担忧。

  此一时彼一时。去年同期出现的柴油紧张,主要受当期国际油价震荡下行,国内成品油价格下调,炼油企业大面积亏损影响,加之地方炼厂停产检修较多,开工不足,造成柴油供应趋紧。今年的情况则大不一样,大的市场背景是油价大幅上扬,而不是震荡下行。8月10日的成品油价格上调和预期中的再次上调,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炼油企业的生产积极性,炼厂开工率将随之提升。加之近期国内石油储备建设加快,收储力度加大,库存大幅增长,资源储备比较充足。另外,今年同期和去年同期面临的经济大环境也不一样:去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内石油消费在开年经济的强有力拉动下大幅增长,而今年的国内石油消费增幅明显放缓。随着国家各项保增长措施的推出,国内经济稳中求进,市场正由淡季向旺季转换,加之两大石油公司的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提前准备,开足马力生产,库存上升,资源充足,供应充分,柴油紧张的概率不大,甚至可以完全排除。

  有鉴于此,反倒值得各方面思考的是,现行成品油调价机制在应对国内外市场变化中,日益表现出的不适应及种种弊端,造成国内石油市场和价格上的一定程度扭曲,已成为影响石油供求关系,造成供需失调,引发市场恐慌情绪和惜售心理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国内市场上出现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中找到原因。许多情况下,从原油生产、炼油加工到成品油储运,直至终端成品油销售,各个石油保供环节运行平稳,资源充足,供应并不紧张,更没有断档。但随着国内成品油调价频率逐步加快,一次又一次即将到来但并没有到来的调价预期吊足了市场胃口,导致观望情绪和惜售心理出现,造成短时间内的虚假供应紧张,而实际上并非真的缺油。随着国内外石油市场关联度的进一步加深,成品油流通领域面临的问题将更多、更大和更加复杂多变。只有加快和深化包括成品油定价机制和流通体制在内的石油市场化改革,才能更好地面对已经和将要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9月初,在市场的预期中,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尘埃落定。9月10日晚,国家发改委宣布,11日零时起上调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幅度为汽油每吨550元,柴油每吨540元。折算到零售价格,93号汽油和0号柴油(全国平均)每升零售价格分别上涨0.41元和0.46元。北京地区92号汽油每升8.06元,上涨0.44元;0号柴油每升8.04元,上涨0.47元。这是年内第四次成品油价格上调,也是成品油价格“三连跌”后的“两连涨”。国内成品油价格闪别“6元时代”一个月后,又告别“7元时代”,重返“8元时代”。

  此次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在预期中出现,并且准时调整到位,反映出国内油价操作日渐透明,运作日趋成熟。可资的例证是,调价时间和新华社每日公布的国际三地原油价格平均变化率完全吻合,多个市场分析机构据此连续、准确地预测和预报了调价时间与幅度。但9月19日前后国际石油市场上出现的复杂情况,却使一些市场分析机构的预测落了空。当时,国内多数市场分析机构预测,国内成品油价格“两连涨”后,10月初将打开窗口再次下调。现在看来,当时出现的油价离奇大跌是国际游资疯狂炒作、高频交易的结果。面对这种不受市场供求关系支配的反常市场交易价格,正常的市场分析预测显然无能为力。

  9月11日,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后的一周内,国际油价持续大幅上涨。9月19日成为转折变化的时间节点。当天国际油价瞬间离奇大跌,但很快就止跌上扬。9月29日为第三季度最后一个交易日。当天,国际油价震荡上扬。收盘时,纽约市场11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34美分,报收于每桶92.19美元,涨幅为0.37%。整个第三季度,纽约市场油价上涨7.23美元,涨幅为7.84%。伦敦布伦特市场11月交货的原油期货价格上涨38美分,报收于每桶112.39美元,涨幅为0.34%。整个第三季度,伦敦布伦特市场油价大涨14.59美元,涨幅为13%。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依据的国际三地原油移动平均价格变化率为“-1.03%”,均价为每桶109美元,仍在每桶100美元上方运行。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Hou)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