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扩大内需中回升 寻找高成长市场
2011年,玻纤产业市场表现为内需扩大,外销重启,市场格局内外兼修。在GDP增速维持高位、制造业启动新复苏的大背景下,国内汽车、管道和轨道交通等新兴应用领域集中爆发了对玻纤行业的需求。
据有关资料显示,欧盟、北美和中东地区是2010年中国玻璃纤维及制品出口量最大的3个目标市场,同时北美、东亚和欧盟市场的出口量同比增速分别达到了76.7%、36.2%和31.7%。另外,发达国家玻纤消耗量巨大,而我国的人均玻纤年消费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内需提升空间非常可观。在政策引导及刚性需求的背景下,国内玻纤消费量出现较快增长,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外销市场的空缺,形成了以内养外的局面。
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吕琴表示,下游应用广泛增长的亮点展现出玻纤产品的性能优异,玻纤已成为建筑、交通、电子、电气、化工_、环保、军工国防等领域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其中,轨道交通、引水和输油管道需求旺盛,增速最大;汽车、建筑等领域需求量保持平稳;电子覆铜板、风电叶片增长放缓。总体而言,玻纤行业进入需求拉升时代。许多玻纤生产企业先瞄准下游市场需求,再定位配套产品研发。吕琴认为,中国玻纤旗下的巨石集团“先纵后横”的发展思路值得业界参考,即纵向深耕玻纤行业,由单纯的玻纤产品生产制造商向全面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从初期的规模领先战略向技术领先战略转型;横向发挥自身产品与规模优势,由传统的建筑、交通、电子应用行业逐步向新能源、航天航空、轨道交通、新农村建设、电力、环境保护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促进效益增长的新兴应用行业渗透。
吕琴强调,从行业格局来看,玻纤行业集中度高,寡头竞争格局明显,产业有待结构调整、升级换代。我国玻璃纤维产业发展很快,生产规模和产量早已跃居世界第一位,但由于片面追求初级产品产量的扩张,高端产品生产能力相对较弱,特别是深加工的发展严重滞后,产品附加值低的弊病日渐显现。国外的玻纤应用品种已达4万余种,我同仅占1/4左右,每年还需从国外进口约20万吨的玻纤制品,以满足国内较高档次的市场需求。例如,我国玻璃纤维70%以上用于增强基材,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成本优势,但在品种规格和质量上与先进国家尚有差距,必须改进和发展纱类、机织物、无纺毡、编织物、缝编织物、复合毡,推进玻纤与复合材料上下游产业的密切合作,产业协同,共同发展。
在高端产品开发方面,作为国内行业龙头,中国玻纤走在了国内同行的前列。其遵循产品高端化的发展方向,不断提高自身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据了解,中国玻纤将增加短切原丝产能,使其可循环使用,符合国家环保、低碳产业政策的热塑复合材料用短切原丝等种类已提高到公司总产量的20%以上,未来3年计划提高到30%。同时,其还在积极进行高端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来自E6、ViPro、增强PP用短切原丝产品、新一代高通用性直接纱等产品的收入将迅速增加,增强热塑性塑料用纱、短切毡系列、BMC等产品的开发取得新突破,荣获多项国内、国际科研奖项,成为拉动企业成长的新引擎。此外,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LFT-G)工艺研究、超低线密度直接纱开发等也将取得一定突破,为公司拓宽了成长空间。
目前,我国复合材料在新兴领域应用普及程度不高,尤其是在航空、汽车、轨道交通、环保、能源等新兴市场十分活跃的形势下,玻纤制品在这些领域,特别是国内市场的应用普及程度仍然较低,因此,复合材料行业在未来的增长空间较大。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有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清洁、可再生能源用复合材料,包括风力发电、烟气脱硫装置、输变电设备和天然气、氢气高压容器等都需采用复合材料。2011~2015年,我国计划投资超过1万亿元用于新建城市轨道交通,汽车、城市轨道交通许多设施需采用复合材料,如汽车车身、构架和车体外覆盖件,轨道交通车体、车门、座椅、电缆槽、电缆架、格栅、电器箱等,这为复合材料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我国未来20年间需新增支线飞机661架,民航客机用复合材料,主要为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其中热塑性复合材料约占
10%,主要产品为机翼部件、垂直尾翼、机头罩等,这将形成民航客机大产业,复合材料延伸产业链都能与之相配套。我国目前已具备了发展游艇产业的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游艇制造业是材料、设计、制造工艺等技术的融合,玻纤基复合材料在提高船体性能上具有独特优点,船艇用复合材料,主要用于游艇和渔船,游艇作为高级娱乐耐用消费品在欧美有很大的市场,以游艇为发展方向的复合材料船艇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吕琴表示,高端应用领域是带动上游产业的新增长极。中国玻纤开发的适用于风力发电、环保设施、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具有节能环保特点的新产品,是其不断优化产品结构、转型升级、真正融入全球一体化的最大亮点。
在不断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条件下,玻纤和复合材料企业经营环境得以改善。从战略层面考虑,玻纤和复合材料行业以低碳为方向,以构筑可持续发展体系为目标,走优化发展道路是必然趋势。从长远来看,低碳经济将引导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技术创新带动行业可持续发展,走低消耗、低排放、高附加值、高效率的新型工业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