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纤维 >> 行业动态 >> 正文
高强高模聚乙烯提升空间巨大
2011-6-15 来源:中国纺织报
关键词:聚乙烯纤维 超高分子量

  国内30家企业争鸣

  在东华大学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一些企业正式进入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产业化技术研发和生产阶段。尤其是以北京同益中、湖南中泰、宁波大成等为代表的生产企业,以及以江苏神泰科技、东华大学等为主的工程公司及科研院所,为我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产业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国内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队伍迅速扩大,目前已形成大大小小近30家相关企业。其中以北京同益中特种纤维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湖南中泰特种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宁波大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斯瑞聚合体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爱地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浙江千禧龙特种纤维等为代表。

  宁波大成公司是较早实现湿法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产业化的生产企业。它的产业化研究始于1996年。在技术方面,为回避国外的专利技术,该公司与东华大学联手攻关,最终形成了包括工艺路线、纺丝溶剂和生产设备等在内的全套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体系。同时,大成在下游产品开发方面较有特色,产品需求较好。

  上世纪90年代末,国内无法从国外进口成熟的技术和设备,国内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装备技术更是一片空白。为此,江苏神泰科技与北京同益中强强联合,共同探讨研发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生产的各个单机设备及电气系统控制。仅几年时间,即在原有东华大学的技术基础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包括由煤油路线转化为白油路线;单机产能从年产15吨提升到年产50吨;首家成功开发气体回收和溶剂回收系统等。2006年,江苏神泰科技和东华大学合作成立了“东华宏达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工程技术研究所”,进一步研究新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生产技术,成功开发了国际首创的碳纳米管纺丝技术,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关注。同时淘汰了原有二甲苯、汽油为萃取剂的污染有害的萃取生产工艺,成功开发了无色、无味、无毒、无害的新型萃取剂,并在国内该行业得到了迅速的推广使用,设备从单机产能60吨/年迅速提升至200吨/年。

  这些代表企业,各自都有着不同的产业化经历,在某些节点上甚至具有突破意义。但是,近30家中必然存在一些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企业,这些大大小小的公司,一度让国内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市场趋于混乱,至今仍竞争激烈。对于这一问题,较早从事聚乙烯纤维产业化研究的东华大学教授刘兆峰的观点是:“这种竞争是难以避免的,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刘兆峰告诉记者,与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相比,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技术难度较低,工艺流程较短,所需投资也要低一些。比如投资芳纶,一套设备需要2亿元,并要3年左右才能建成投产;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一套设备投资只需要2000万元,半年内即可建成投产。此外,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目前仍然处于高利润期。在投资成本、建设周期、利润水平等因素的综合刺激下,资本逐利性必然导致更多企业进入这一领域。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佳)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