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先进”四个字,背后蕴涵着无尽的深意,它既揭示了国内相关单位在研发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道路上的无限艰辛,彰显了中国人“齐心办大事”的品格和韧劲,也折射出聚乙烯纤维材料产业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中国跻身产业化行列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UHMWPE),又称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是目前世界上比强度和比模量最高的纤维。其比强度是同等截面钢丝的10多倍,比模量仅次于特级碳纤维。在用一把不锈钢剪刀对该纤维进行持续1分钟的剪裁后,刀口就会钝化。同时,它还具有很强的化学惰性,强酸、强碱溶液及有机溶剂的腐蚀对其强度不会造成任何影响;很好的耐候性,经1500小时日晒后,纤维强度保持率仍然高达80%,耐紫外性能非常优越;良好的耐低温性,使用温度可以低至零下150℃。这些优势,使它成为纤维之后的第三代超高强度纤维。
荷兰帝斯曼(DSM)公司算得上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鼻祖”。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帝斯曼采用凝胶纺丝方法,成功纺制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但戏剧性的是,帝斯曼公司当时并未意识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璀璨前程”,反而将其专利卖给国外一家企业。这家企业随即自行研发,并实现了小批量工业化生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帝斯曼终于缓过神来,重新加速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产业化进程,并于1990年对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产品商标为dyneema。
紧随其后,美国霍尼韦尔(Honeywell)公司成为第二家成功实现高强聚乙烯纤维产业化生产的公司,商标采用spectra。据说霍尼韦尔聚乙烯纤维的成功产业化,与上述买回专利的企业不无关系。此后,日本东洋纺(Toyobo)公司与帝斯曼合资,在日本生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商标也为dyneema,销售地区仅限日本和中国台湾。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属世界范围内的稀缺物资,截至目前,世界纤维总产量为每年1.5万吨左右,需求量则在3万吨左右。据业内专家预测,近几年国际纤维市场年需求量将达到5万吨,未来纤维需求量将达到10万吨以上。而目前,除中国以外,世界上能够产业化生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就只有荷兰、美国、日本这3个国家,总产量不超过1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