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产业用纺织品的一类重要原料,涤纶工业丝产能在过去10年中保持了平均25%~30%的高速增长。这样的增长速度一方面满足了日益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却也带来了企业利润的萎缩。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企业对产能的快速增长,对扩大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日益萎缩的赢利空间都表示出忧虑。业内人士由此提出,要用内涵丰富的现代价值观重新审视行业。现代价值观既包括对产能问题的正确看待,也包括对产品品质和附加值的提升,还包含对营销体系和品牌的充分理解。
产能值不值得担忧
可以说,近几年人们对化纤行业产能问题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涤纶工业丝行业同样如此。
这几天,中国化纤协会借涤纶工业丝专业委员会年会召开之际,在湖北宜昌组织召开了产业用纤维创新升级与发展论坛。在谈到产能快速增长的问题时,部分代表情绪激动,现场几度剑拔弩张。仅从普通高强涤纶工业丝来看,其加工区间已经下降至原来的一半左右。
记者不由得想到两年前参加的涤纶工业丝会议,会场气氛一样的紧张。当时江苏恒力集团正开工建设20万吨/年的涤纶工业丝项目,业内将其视作“庞然大物”,比喻为“那只未掉下的靴子”,并对其投产后市场的供需失衡严重担忧。不过,或许是这种忧患意识激发了工业丝企业转型升级的潜力,或许是世界经济的稳步复苏对需求形成强劲支撑,总之, 2010年的涤纶工业丝市场,并未因这20万吨新投产产能的“搅局”而混乱,各企业产销情况也比预期要好得多。
中国化纤协会副秘书长王玉萍告诉记者,我国涤纶工业丝在21世纪初的短短10年间,生产能力翻了将近4倍,其中2005年产能增长率达到103.87%,2009~2010年已有新一轮快速增长,2011~2012年计划新增产能约35.8万吨。伴随着产能的迅猛发展,涤纶工业丝的市场格局发生了变化,但规模化主流厂家的竞争优势仍然存在。如2010年行业整体利润还可以,部分主流厂家因具有规模优势、产品差别化率高、出口情况良好而利润空间客观。“由此可见,规模化、差别化仍是涤纶工业丝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涤纶工业丝产能到底有没有过剩?对于这一问题,业内基本分为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产能肯定过剩,即使下游需求有所增加,但与工业丝产能扩张的速度相比无异于“小巫见大巫”,这种扩能速度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经营困难增加;另一种则指出扩能、产能相对过剩与相对不足,是市场经济中再正常不过的行为,这是由资本的逐利性决定的,而多年的规模化发展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同样会带来产品价格的下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不过,这两种看法都基于一个共识――扩能要建立在对需求充分考察、对市场细分定位的基础上,不考虑市场容量的盲目扩产、在极短的时间内透支长期的发展空间肯定是不可取的。
到更广阔的产业用领域去
一些人士将目前涤纶工业丝的价格戏称为“白菜价”,认为将这样一种本身具有差异性的产品“贱卖”是对行业的讽刺。这种论调或许有失偏颇,但却反映出涤纶工业丝企业的心声:在竞争还在加剧的当下,必须提高产品价值,否则生存尚且堪忧,何谈持续发展。
那么,提升价值的可行的途径在哪里?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给出了一种答案:到更为广阔的产业用纺织品领域去,更大范围地满足国内需求。蒋士成认为,中国化纤工业目前面临双重竞争,一种来自于发达国家在产业链高端的垄断与封锁;另一种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在产业链低端的竞争,这些竞争必然会使贸易摩擦加剧。而随着世界涤纶工业丝产能向中国转移,其消费中心同样转移至中国。为此,在国内产业用纺织品领域开辟更为广阔的市场、为其开发更具高附加值的产品,能够有效缓解摩擦,提升企业赢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