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纤维 >> 行业动态 >> 正文
大型国产连续固相聚合装置及高性能涤纶工业丝成套设备与技术
2010-11-4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高性能涤纶工业丝 成套设备 大连合成纤维研究设计院

项目简介
               
    聚酯工业丝具有高强度、低伸长、高模量、干热收缩率较高等优良的特点,广泛用于轮胎和机械橡胶制品、轮胎帘子线及输送带、帆布的经线以及吊装带、车用安全带、传送带、涂层织物(广告灯箱布等)、输送带纬线等。根据其性能可分为高强低伸型(普通标准型)、高模低收缩型、高强低缩型和活性型。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从国外引进纺牵联合一步法聚酯工业丝生产线,2003年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到2005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预计到2010年底,产能将超过100万吨/年,约占全球总产能的42%。
               
    我国高性能涤纶工业丝产业现存的主要问题有:单线生产能力低(大多单线产能不到10000吨/年),能耗大、企业规模偏小而且分散、成本高。引进装置固定资产投资大,无自主知识产权。多种工艺并举,以技术引进为主,自主开发技术很少。品种以常规为主,大多集中于普通高强丝,差别化率较低。
               
    大连合成纤维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成立攻关组,致力于聚酯连续聚合、聚酯工业丝纺牵联合一步法生产线装备的国产化及生产工艺技术国产化研究,为我国聚酯工业丝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主要研究内容
                
    日产60吨SSP成套设备的开发,重点研究特殊的流化床+搅拌床结晶装置、氮气与空气分离的切片回转阀、径向温度分布均匀且轴向基本呈柱塞流的固相聚合塔、预热塔与固相聚合塔的防粘结结块装置。
               
    日产60吨混合流程SSP工艺及工程技术的研究。
               
    聚酯工业丝粗旦多头(6头)纺丝技术与设备的开发,重点研究纺丝箱体、纺丝组件、侧吹风结构。
                
技术创新点
                
    SSP装置:在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的SSP技术的基础上,创新研制国产化日产60吨聚酯工业丝用SSP装置,采用空气与氮气混合流程,这是目前国产混合流程中单线产量最大的,该技术采用空气作为加热介质进行结晶,采用氮气作为加热介质进行增粘,自主研制的氮气与空气阻隔阀解决了缩聚、结晶中空气进入氮气的技术难题,大大减少了氮气消耗量,吨切片耗量减少。
               
    纺丝装置:在已开发的4头纺粗旦高强聚酯工业丝纺丝机基础上,创新研制了首套国产化6头纺粗旦高强聚酯工业丝纺丝机,实现了多头生产粗旦高强型工业丝,目前已可纺到2000旦,奠定了我国工业丝向“节能、效益型”的发展方向。与普遍采用的4头纺装置相比,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25%~35%,单线产能提高50%,吨产品可节约电能源达30%,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研发成果实施的成效
               
    该项目在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及装置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研究、系统试验及工程探索,创新性研发出具有大容量、高效、节能降耗效果的系列成套装备与技术,并实现了产业化推广,使大连合纤公司成为继日本东丽、德国巴马格等之后全面掌握高性能产业用丝成套工艺和装备核心技术的公司之一,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产化大型连续固相聚合及高性能聚酯工业丝技术与成套设备的空白。
                
    该技术已用于生产高强粗旦丝、高强低缩丝、高强细旦丝,目前产品广泛应用于吊装带、运送带、广告布、渔网丝、绳缆、篷盖布等,促进了差别化、功能化聚酯工业丝的生产,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极大推动作用。
                
    该技术与装置的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已可替代进口,降低了企业投资成本。国产化成套装置比全引进成套装置总投资下降30%,生产成本下降25%,不但可为国家节省大量的外汇支出,也提高了企业在国内外聚酯工业丝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一完成人:大连合成纤维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  汪丽霞
 
    1965年出生,1987年天津纺织工学院化纤专业毕业,2001年获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1987年至今在大连合成纤维研究所先后任编辑、工程师、部长、副所长、高级工程师,现任大连合成纤维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研究员,从事纺织、化纤专业工作。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佳)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