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纤维 >> 行业动态 >> 正文
需求不旺成聚酯市场“头号杀手”
2011-11-15 来源:中国纺织报
关键词:聚酯论坛 聚酯市场 需求


    但并非所有人士都如此乐观。欧洲国际人造丝和合成纤维委员会理事长Frederic VANHOUTE就是产能过剩观点的代表。在记者的印象中,来自欧盟的人士多次参加中国化纤会议,都在就亚洲产能高速扩张,欧盟等地区相关产业受到进口产品影响等问题进行阐述。Frederic VANHOUTE坦白地指出,目前全球聚酯产能严重过剩,并仍有恶化趋势。他呼吁世界化纤业界从投资、贸易、环境、创新等角度进行审慎而全面的考虑,共同用负责任的市场行为促进全球化纤业的健康发展。客观地说,排除立场性问题,他的一些观点对行业具有警示和启发意义。

    聚酯涤纶毕竟只是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要判断企业当前的扩能行为是否恰当,还是要将其放在产业链中进行整体考虑。浙江恒逸石化有限公司行业分析师徐智龙指出,包含PX、PTA、聚酯环节的产业链形态,正在由哑铃形向橄榄形转变,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内PTA产能的大幅增长。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PTA产能达到5400万吨,中国将突破2000万吨。以恒逸、荣盛、恒力、绍兴远东、三房巷、桐昆等为代表的国内大型聚酯企业,正在向下游不断延伸,实践产业链一体化道路。多家企业新建的PTA装置投产后,除满足自身需求外,将有大量产品外卖。相比之下,聚酯的另一个主要原料MEG,虽然出现了煤化工等新型工艺路线,但受政策、技术成熟度等因素影响,2011~2012年国内几乎没有新产能投放,还将大量依赖进口。

    创新驱动主导未来发展模式

    当企业在脚踏实地的分析当前现状,展望未来行情的同时,也有不少人士抬头“仰望星空”,看看未来行业的道路应该如何走。

    “‘十五’、‘十一五’时期,化纤行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技术进步驱动,增长模式属于数量型;‘十二五’时期,行业发展将更加依赖于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将转向质量效益型、节能环保型。”郑俊林的这番话令记者印象深刻。不可否认,技术进步仍是行业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引擎,但“创新”二字尤为重要。业内专家早指出,当世界纺织化纤产能大量转移至中国,其他国家和地区纺织产业基础日益稀薄时,他们也逐渐失去了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的动力。因此,中国纺织工业再要将改革开放以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作为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式,已没有可能性,自主创新已经迫在眉睫。

    郑俊林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创新驱动的内涵:在装备技术创新上,要实现重大装备、关键设备的突破;在工艺产品上,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甚至引领需求的新产品、新工艺;在制度、机制创新上,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行业整体运作机制、产学研用深度合作、企业并购重组等都需要创新思维;在管理、营销模式上,要建立现代化管理模式,将以往“点对点”营销调整成产业链市场营销。

    当前,宏观经济的低迷让业内弥漫着悲观情绪,但史巧观却告诉记者:形势不好对企业而言是坏事,对行业而言则可能是好事。他的这一观点,基于恶劣环境的倒逼作用。形势扶摇直上时,企业做常规产品都赚钱,就不会多花心思在产品创新上;而当市场持续低迷时,各种压力将会倒逼企业重视产品开发与创新。这就是为什么危机之后新产品新技术大量涌现,企业节能减排意识显著增强。

     11月8日,澳大利亚通过了吉拉德政府提出的“碳税”法案。至此,这项备受争议的法案正式成为法律。澳大利亚是发达经济体中人均排放温室气体最多的国家,“碳税”的实施将使得澳大利亚成为欧洲之外碳排放限制力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在碳关税日益成为各国碳减排新选择,并很有可能形成新的贸易保护手段时,占据世界总产能60%以上的中国化纤行业,必须对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寻求二者协调发展的解决之道。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佳)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