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石化 >> 行业动态 >> 正文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没有吸取教训的悲剧
2010-7-1 来源:南方周末
关键词:墨西哥湾漏油事件 环境污染

    目前,发生在美国墨西哥湾的事件已经由“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环境污染”演变为社会影响“堪比‘9·11’的国家灾难”。


“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油轮泄漏十年后,阿拉斯加湾的污染依然严重。 (CFP/图)

    堵漏措施,收效甚微

    石油被誉为“现代工业的血液”,它是重要的能源物质和化工原料。但是,原油泄漏至海洋后,会发生一系列复杂变化,如扩散、蒸发、溶解、乳化、光化学氧化、微生物氧化、沉降形成深海油团等等。溢油覆盖的海面会减少太阳辐射,阻隔气液交换,直接影响藻类的光合作用,危及整个海洋生物食物链;海面上的浮油浸湿海鸟、动物的皮毛后,会造成其低温死亡。海面以下的油团变成重油后,会沉降在海底,危及海底生态环境。而溢油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如烃类、芳香烃(PAHs)等,会造成原油污染地区生物急性死亡或慢性中毒。因此原油泄漏往往会给污染海域的生态带来灾难性的破坏。更为严重的是,原油中的致癌物质如烃类、芳香烃,会通过食物链在海洋生物体内累积,最终通过海产品危及人类的健康。
    “深水地平线探井”漏油事故发生后,BP公司马上采取数种补救措施。但此时,常规的办法“拦油栅”、“吸油棒”等措施,相对于每天几万桶的原油泄漏量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人们寄予厚望的堵漏办法又屡遭失败。6月24日,“防油帽”被迫重新安装。近两个月广泛使用的化学分散剂,治标不治本;而真正能够达到止漏效果的“减压井”法,虽早在5月初便开始实施,但最早要到8月份才能看到效果。
    6月2日,一位在科威特成功封堵数百个泄漏油井的工程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直接用管路输送钢球堵住漏洞。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对此表示,办法很简单但是论证起来却很复杂。这个办法看起来有些荒诞,但是,“没有变得更坏也许就是最好的办法”。
    到了6月末,随着墨西哥湾热带飓风季节的来临,堵漏工作将会变得更加困难。
    无奈之下,路易斯安那州州长曾建议修建高2米、长160公里的沙堤来抵御浮油。由于沙堤在暴风雨中的稳固性,以及抵御原油效果备受专家质疑,路易斯安那州最终建立了70公里的沙堤,以用于防止湿地遭受溢油侵蚀。
    此外,BP公司在此次事件中广泛使用的化学分散剂也备受质疑。分散剂是一种类似餐具洗涤液的表面活性剂,可以中和原油中的酯基,使原油分散成微小的液滴,这些小液滴可以直接被微生物降解转化。BP公司目前使用的两种分散剂Corexit 9500和Corexit EC9527A,前者主要针对新泄漏的原油,后者则对风化的原油起作用。此次事件中使用的分散剂剂量之大前所未有,BP公司每天的投放量在几十吨以上。《自然》杂志的相关报道指出,分散剂可以减轻海面上浮油对生物的伤害,但是对于海底的原油污染却无能为力。而且已经有实验证明,化学分散剂对鱼虾等海洋生物会造成危害。况且,如此大量化学分散剂的使用是否对“嗜油微生物”造成影响还不得而知。
    目前最为安全有效的办法,也许当属利用微生物对污染海域进行“生物修复”。自然界中每年有130万吨的原油通过渗透泄漏到海洋,但是这些原油绝大多数可以被“嗜油菌”降解掉。这些“嗜油菌”包括深海食烷菌 (Alcanivorax)、解环菌属(Cycloclasticus)等。原油中的烃类物质,对于它们来说成了生长必需的碳源。人们可以利用这些“嗜油微生物”,来降解原油中的烃类物质,甚至多环芳烃。
    但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原油泄漏,会远远超过以上自然菌群的分解能力。目前,人们利用自然界中分离出的超级“嗜油菌”或者实验室里构建的基因工程菌,通过向其生长环境添加其他氮源、无机磷等营养成分,促进这些“嗜油菌”生长繁殖,达到污染海域生物修复的目的。这种技术已经在1989年“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油轮漏油事件中得到了应用。
    事实上,目前墨西哥湾原油污染区域的溶氧水平下降,已经表明“嗜油菌”开始大量生长繁殖。但是,按照现有原油泄漏量计算,进行污染海域的生物修复需要5000吨以上的海洋烷烃降解菌。无论是自然环境产生还是人工培养,这在短时间内都是难以实现的。

    重蹈二十年前的覆辙

    在“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发生前,“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油轮在美国阿拉斯加湾的漏油曾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环境污染”。
    1989年发生的“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漏油事件,漏油总量42,000,000升,只是相当于“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的每四天泄漏量。但是,该事件却造成了阿拉斯加湾生态环境的毁灭性灾害:2,100公里海岸线遭受污染,25万只海鸟、近4000只海獭、300只斑海豹、250只白头海雕以及22只虎鲸死亡;由于大马哈鱼和鲱鱼产卵区遭受原油污染,直接导致此前一度繁荣的鲱鱼产业濒临破产。该原油泄漏事件造成阿拉斯加地区捕捞业损失近200亿美元、旅游业损失近190亿美元,而泄漏的溢油对生态造成破坏则是难以用金钱衡量的。
    事发后,美国政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用于清理泄漏原油,当年负责清理油污的团队,在高峰期人数到1万人,拥有一百余架飞机。
    2001年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资助的科学研究表明,即使过去十余年,事发地“威廉王子港”的海岸上仍残存8,000升的原油,在基奈半岛和卡特迈国家公园,原油污染已经扩散到450英里远的地方。原油降解的速率不过每年4%左右,因此原油污染的彻底清除需要花费几十年甚至一个世纪的时间。而这期间,虽然像苯、甲苯这样的单环烃类可能挥发掉,但是更具毒性的多环芳烃类物质,却基本保持着和泄漏事故发生之初相同的水平。
    《科学》杂志2003年刊发的综述认为,该事件对生态环境的长期破坏超出人们的预想。生态毒理学的研究表明,原油泄漏不仅直接导致藻类、无脊椎动物、海鸟、哺乳动物的急性死亡,而且,污染海域动物体内细胞色素P450酶水平严重超标,这表明原油泄漏后残存的有毒物质将长期处于亚致死量水平,依旧危害生态环境。
    2009年,《科学美国人》杂志为纪念“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油轮漏油事件二十周年,以“为下一次漏油事件准备”为题,总结预防海洋石油污染的相关措施。人们不曾料到,文章的标题竟会“一语成谶”。二十年后,“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漏油事件——“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环境危害”,这一纪录被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改写。
    近日,世界自然基金会刊出标题为“没有吸取教训”的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二十年来各国政府和石油行业没有吸取“埃克森·瓦尔迪兹”号的教训,这才是生态灾害再度上演的真正原因。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蓝剑)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