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石化 >> 行业动态 >> 正文
柴油荒内幕迷雾重重 难寻“始作俑者”
2010-11-15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成品油 原油

    不断地的反问
    地炼的举动显然引发了石油巨头的不满。“都是地方炼厂趁火打劫惹得祸。”11月10日,中石化方面一名不愿具名的高管表示。
    “我们并不否认我们的逐利性,但与作为掌控更大油源的两巨头批发停批、限量相比,我们提高价格又算什么?”淄博一家大型地炼的负责人对此十分不服。
    除了互为指责外,为阐明此次油荒,11日,中石油更是在官网直接列举,导致柴油供应紧张状况的7大因素,包括国际原油价格攀升、柴油资源长期短缺、化工产品的市场需求量挤压油产、炼厂设备检修、第四季度柴油消费旺季、突击式拉闸限电、游资炒作等。
    “‘第四季度柴油消费旺季’和‘国际油价攀升’说,我们不予认同。”国内一不愿具名的成品油分析师称。
    他说,4季度是否为消费旺季,略懂常识的人都明白。其次,至于国际原油的推动,更不能立足。这名分析师称,日前国内市场柴油价一度飙至7900-8100元/吨,根据相关历史数据,这一价格已基本与2008年国际原油147美元/桶时的国内柴油报价持平。
    同时,对于“化工产品的市场需求量挤压油产”和“炼厂设备检修”,业内似乎更不予认同。他们认为,既然控制大量油源的巨头们知道柴油资源长期供应短缺,如今加之柴油高位运行,根据资本的特性,以宣扬“社会责任”为己任的他们又怎么能任由“化工产品需求挤压汽柴油产量?”
    至于“炼厂检修”,“假如中石油说法4季度为消费旺季,那么他们为何还要在8-9月消费旺季来临前检修?”上述分析师称,而“拉闸限电”风潮下,各企业自己的柴油发电机又能吃掉多少柴油,以致造成油荒?”
    迷雾重重
    7大因素,5个经不起推敲,剩下的似乎只有游资炒作和柴油资源长期短缺。“成品油市场上,囤积销售的情况由来已久,游资的炒作也并非今年就有。况且,游资来无影去无踪,迷雾重重。”国内另一大型资讯网站方面认为,游资或许推波助澜,但对于一个庞大的油市言,它的力量依旧相对薄弱。
    而对于上述“柴油资源长期短缺”说,业内更是认为,这依旧是石油巨头们的借口。一项来自石油部门的统计,去年我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预计为2.21亿吨左右,产量2.27亿吨左右,实际过剩产能近600万吨。到2015年,过剩产能或达2.2亿吨。
    而根据媒体报道,今年前8个月柴油产能和销售均出现过剩时,两大集团为了消化库存,完成季度销售任务,拼命加大出口,不断向商务部申请增加成品油出口配额,甚至不惜低价出口。
    海关公布数字显示,今年1至10月成品油出口量同比增19.8%至2290万吨,其中10月出口量为188万吨。今年5月4日,对于来自媒体的质疑,中石化宣称,其出口一定数量的成品油,一是由于国内炼油能力近年增长较快,而国内市场需求受金融危机影响增幅放缓。二是为调整国内油品供应结构,近年国内汽油需求增长较快,柴油供应相对过剩。然而,时过半年,资源却突然紧缺。
    上述出口同比增长的同时,今年1-9月,国内原油进口量也一直持续处于高位。其中,9月份原油进口量达到2329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35.4%,这一数据曾创历史新高。
    然而,进入10月后,国内原油进口量却突然急速跳水。10日海关数据显示,2010年10月份中国进口原油1639万吨,环比大幅回落30%,急跌至年内最低点。而这一发生在油荒之前的、且明显低于正常水平的进口数据,显然又给成品油市场平添了又一层迷雾。
    破解之道
    事实上,成品油市场的迷雾重重由来已久。
    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虽然非实质性油荒,无损宏观经济大局,但解决能源瓶颈,尽快理顺定价机制及打破垄断是关键,而并非油荒愈演愈烈时,石油巨头们畅言关于“发挥社会责任”的一时奔跑。
    然而,梳理发现,为解决能源瓶颈等问题,国内早在1998年6月就出台《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12年间,尽管呼吁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声音不绝于耳,虽然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的官员在各种场合多次表示,要实现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市场化。但截至目前,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一直举步维艰。
    这样的观点也引发了高层的关注。今年年初,国内气荒发生时,路透社曾引用国家发改委一位不具名的人士指出,能源价格改革在中国已说了很多年,但因涉及多方利益,“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只有到了快扛不住的时候才会下决心动手(改革)。”
    对此,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能源问题专家牛犁也表示,缺乏市场竞争主体、监管体系的不成熟以及多头管理,是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的主要障碍。目前,国内石油市场竞争不充分,成品油市场仍以中石油、中石化为主,是典型的双寡头垄断格局,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及其他国企能源企业很难参与,几乎起不到作用,市场竞争主体仍有待于政府培育。
    值得庆幸的是,除了被业内寄予厚望的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正力争年内出台外,目前这场油荒中,并没有跟风的山东正积极运作在石化这个资源高度垄断的行业中,组建中的品牌——山东石化。
    对于这个由山东省经信委推动的项目,“山东石化”被视为地方与央企的角力。但这种角力能否持续推进,同样需要进一步观察。毕竟,生命线——油源,依然捏在巨头手里。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苒儿)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