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石化 >> 政策法规 >> 正文
中国成品油价格改革显示出透明度过高的弊端
2009-9-4 来源:道琼斯上海
关键词:成品油价格 定价机制改革 透明度 弊端

 
过渡方案的天然缺陷

  中国能源报2009年8月31日讯(王秀强) 我国成品油价格体制改革始于1998年,十年的改革历程形成了成品油市场化的雏形。特别是《成品油税费改革方案》和《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的颁布,让国内成品油价格改革开始有章可依,有理有据。市场化是成品油价格体制改革的终极目标,但是在肯定过渡方案的历史和现实贡献基础上,不得不承认现行定价方案有着天然的缺陷。
  《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中22个工作日、4%,这两个敏感数字成为投机者投资油市的风向标,一些机构可依次预测调价的时间节点,市场投机行为因此而大大放大。
  今年5月底,在国际原油价格直逼70美元/桶的利好消息下,国内调价预期高涨,市场上出现了难得的利好局面,一些市场人士称“市场已经回暖”。一份由中石油和中石化联合发布的调研报告称,国内终端消费并没有实质性回暖,在强烈的调价预期下大量成品油转移到中间商手中,市场回暖其实是假象。
  在投机因素作用下,一方面企业和消费者很难把握市场所发生的变化,极易对市场需求情况作出错误的判断;另一方面,一旦发改委放慢调价节奏,并未严格按照价格管理办法执行,那么中间商要么囤油不放,要么大规模抛售。
  而两大公司可以借国际原油上涨之机,推高市场价格,获取更多的利益。这一点常常被公众指责,称“石化双雄利用垄断特权谋取特殊利益”。
  实际上,国际油价一旦下跌,调价预期减弱,特别是在国内需求平淡的特殊时刻,市场价格将出现大幅下降,两大公司联手推价的策略不攻自破,推价成果将不复存在;中间商不得不低价出货,承受巨大亏损。
  过渡方案以布伦特、迪拜、辛塔三地原油价格为基准,这种参照颇为业界质疑。毕竟,国内供求关系不同于海外市场,甚至可能会完全迥异。国内自产原油占到供应总量的一半左右,而自产原油成本远低于进口成本,完全以国际原油价格来推断成品油成本就会出现虚高的问题。
  发改委在调控国内价格时,应具有相对稳定性及预见性,不能因为国际原油价格在短期上涨就调节。同时调价的幅度也应如实反应市场的变动趋势,对短期由于投机造成的快速上涨和下跌应该保持理性的判断,从而既不损伤油企也保护民众利益。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莉莉)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