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仪器仪表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中国哈勃”迟发内幕:得不到财政支持
2009-9-2 来源: 科学新闻
关键词:哈勃 卫星 X射线

来者犹追

“就好像是已经叫起跑了,却又硬生生拉扯着强迫我们停了下来,这样子还叫我们怎么去争第一?”——李惕碚

针对媒体报道HXMT卫星可能将推迟到2012年发射,李惕碚更正道:“这个时间其实是不准确的,所谓2012年发射是如果今年能够落实经费的话。但如果还迟迟不能工程立项,就什么也谈不上了。”李惕碚甚至表示,由于前期预研充分,他们甚至可以不做那么多台样机,压缩准备时间,在更短的时间内就把卫星发射上天,但这一假设的前提,也是卫星工程研制经费必须尽快落实。

李惕碚告诉《科学新闻》,到现在为止,虽然已落后于SWIFT,很多本来完全可以由HXMT做出的新发现已被SWIFT抢了先,但HXMT仍然拥有世界上最高的硬X射线成像分辨能力,如果上天,仍然能够发现大批黑洞和新型高能天体。“现在说话已经没有以前硬气了,不可能再说让中国实现首次硬X射线巡天。”李惕碚无奈地说,“但HXMT的综合能力还是世界领先的,如果抓紧时间,还是有可能做出非常有意义的新发现。”

但这个可能性如今看起来似乎也非常渺茫。因为就在中国2007年3月通过《“十一五”空间科学发展规划》向全世界公布了发射硬X射线卫星HXMT计划后,同年9月,美国NASA突然宣布批准使用另外一种更加先进的成像技术的硬X射线望远镜卫星NuSTAR立项,计划于2011年8月发射。如果NuSTAR抢在HXMT之前上天,将抢走许多原本应由HXMT取得的成果。而同时美欧还正在进行探测黑洞大型卫星的预研。“HXMT工程若再拖下去,尚存的科学机遇将完全丧失。”李惕碚说。

李惕碚最后给《科学新闻》讲了一个他已经讲过很多年的例子:1965年日本学者小田(M. Oda)率先提出一种定位太空中X射线源的方法,次年便将探测器发射上天,测得了第一个宇宙X射线源的位置;于是NASA立即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4年后便将第一颗天文卫星Uhuru送入太空,实现了X射线巡天的开拓。“而我们在1992年建立直接解调方法,也是在第二年便验证了自己的技术。但16年过去了,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的工程立项却至今还未能完成。”李惕碚说。

系统错误?

“这些计划已经上了国家政策性文件,向全世界发布,最后却没有结果……这事关国家形象啊!”——唐伯昶

除了HXMT项目,同样陷入困顿的还有《“十一五”空间科学发展规划》中的返回式微重力实验卫星“实践10号”,原本预期今年发射,可至今还没有工程立项。

“实际上‘十一五’规划中共有近10个空间科学项目,但到现在为止真正启动了的只有一个。”一位业内人士告诉《科学新闻》,“这是一个国际合作项目,‘萤火一号’——中俄合作火星探测卫星,预计今年9月或10月就能发射。”

如此多的项目在列入规划后却不能立项,显示出这是一个普遍性问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唐伯昶认为这“可以说是出现了某种系统性的错误,否则不会全都不能按时出来”。

“到底为什么明明做了计划却落实不了?可能是计划做得不够好,可能是一些地方做得不够规范,可能某些环节衔接不到位……”唐伯昶表示他也说不清原因,但他认为“做事不该这样”。总体来说,他感觉中国对科学卫星还不够重视。

当然,中国的科学实验卫星也并不都是在泥泞中艰难前行,“十五”期间的“双星计划”便进行得十分顺利。“双星计划”由空间物理学家刘振兴院士等人在1997年提出,很快作为重要空间探测项目进入“十五”规划,在之后的2003年和2004年,两颗卫星先后上天。

“双星计划”是首个由中国提出的空间探测国际合作计划。这一计划与欧洲空间局“星簇计划”组成的联合观测项目,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对地球空间进行六点立体探测。

李惕碚则提到,在空间科学领域,引进项目、合作项目往往进展顺利,而对于HXMT那样的自主开发项目进展缓慢,他则很无奈。

“理论上说,一个通过评审、列入规划的卫星项目是可以在一个五年期内完成发射的。”唐伯昶说。

对于“十一五”未完成的项目,多位相关专家表示很可能将直接进入“十二五”规划,也应该直接进入“十二五”,但到底会怎样,现在还很难说。

“十一五”使中国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空间科学规划,并且明确了优先支持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自主创新项目的方针。然而,“在空间科学技术管理体制调整过程中,在不同部门的矛盾中,我们有可能会沦为牺牲品。”李惕碚担忧。

他指出,中国需要有一个独立的机构,如同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和欧洲空间局(ESA)那样,直接负责中国空间科学的发展。这是很多学者的共同提议,但由于牵涉了太多单位,所以数年来毫无动静。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子妍)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