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仪器仪表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中国哈勃”迟发内幕:得不到财政支持
2009-9-2 来源: 科学新闻
关键词:哈勃 卫星 X射线

中国需要有一个如同NASA或欧洲空间局那样的独立机构,直接负责中国空间科学的发展。

《科学新闻》报道 “作为科学家,我感觉到一种耻辱,新华社早已向全世界公布了中国2010年的发射计划,如今各国学者都在关注,我们却发射不了!”说话人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主任李惕碚,他所说的发射计划是空间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项目(Hard X-ray Modulation Telescope)。

李惕碚透露,HXMT项目在正式通过科学评审和立项可行性评估后始终无法得到财政支持。

为了这个科学项目,今年70岁的李惕碚已经钻研了近20年。在花费了十几年时间说服了众多科学上的反对者和质疑者后,被称为“中国哈勃”的HXMT项目却在难以理顺的航天科研体制下被推迟。

探索20年

“硬X射线是有待人类巡天开拓的最后一个电磁波段,由中国开拓硬X射线巡天的机会正在迅速丧失。”——李惕碚

硬X射线是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的关键波段,主要用于研究临近黑洞强引力场区域的时间、空间和物质性质,是寻求物理科学基本问题突破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天体的高能辐射(X射线,γ射线)会被地球大气吸收,必须在地外空间才能观测到,因此天文卫星是进行硬X射线观测的主要手段。

1970年美国率先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X射线(2-20Kev)巡天,随后研究者发现对于研究天体极端条件下的高能过程,光子能量高于10-20 Kev的硬X射线是比X射线更重要的窗口,因此在1996年,美国宇航局便将硬X射线巡天列为上世纪90年代空间高能天体物理的首要任务。

不过,因为解决硬X射线成像技术的难题一直未能突破,而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的传统的编码孔径技术所需的位置灵敏探测器(Position Sensitive Detector)技术复杂、系统庞大、造价昂贵,所以美国并未能在20世纪内完成这一任务。

李惕碚及其高能所同事吴枚等另辟蹊径,于1992年提出了新的成像技术——直接解调方法,即应用非线性的数学手段,直接解原始的测量方程实现反演成像。由于更充分地利用了数据中有关测量对象和测量仪器的信息,因此使用同样的数据可得到比传统方法更好的结果,这使人们用简单成熟的硬件技术实现高分辨和高灵敏度硬X射线巡天成为可能。

1993年,高能所研制了非位置灵敏(Non-Position Sensitive)硬X射线探测器,通过高空气球对黑洞候选体天鹅座X-1进行扫描观测,并利用直接解调技术实现了高分辨硬X射线成像,成功证明了直接解调技术的可靠、有效。

基于此,高能所和北京天文台同年提出了“九五”重大科学工程“空间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项目建议,建造世界最高灵敏度的空间硬X射线望远镜,完成人类首次硬X射线成像巡天,发现大批超大质量黑洞,深入研究中子星和黑洞强引力场。

然而,李惕碚透露,由于这项新技术与欧美多年来发展的传统方法不同,因此很多人不相信低分辨的非成像探测器可以实现高分辨成像。1994年,由于“作为核心的方法有待确认”,HXMT项目未能获准进入“九五”重大科学工程。

为了推动项目进展,心急如焚的李惕碚在1996年给国务院与科技界领导人写信,呼吁“正确地判断和抓住科学发展中的重大机遇”,但没有得到任何回音。

不得已,李惕碚领导的团队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论证历程,他们利用国外的卫星数据,通过直接解调方法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果,包括发现了新天体和新现象,发表了数十篇论文,渐渐才得到国内外同行的接受。2000年申请到“973”项目,2005年,HXMT卫星终于被遴选为“十一五”民用航天空间科学卫星项目。

此时,基于传统成像技术的欧洲INTEGRAL卫星和美国硬X射线巡天望远镜SWIFT已分别于2002年和2004年发射上天。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子妍)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