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石化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专家:能源安全是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核心
2009-9-18 来源:中国金融
关键词:能源安全 石油经济 能源价格 污染
    记者:非常感谢您接受《中国金融》杂志的采访。您是石油经济及战略方面的专家,从理论上说,您认为国际油价最合理的水平是多少?目前影响石油价格水平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伊科诺米季斯:对于第一个问题我有一个很明确的回答--每桶70美元。近年来,我的大学研究团队制定了一个"活化指数"(Activation Index),该指数从技术角度描述各个石油生产国家、地区、公司制造一桶石油的成本是多少,数值随着油井的位置深浅、油井在海上还是在地下、国家区位和运输状况等因素而变化。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根据税收、政治风险等因素用不同贴现率对其进行贴现,如西德克萨斯地区的贴现率为10%,尼日利亚由于高政治风险为35%,俄罗斯和委内瑞拉则更高。由此我们得出沙特生产一桶石油的成本为30美元,委内瑞拉为100美元,俄罗斯是90美元,伊拉克则超过100美元。再将贴现后的数值根据各地区的产量进行加权处理,便得出了70美元/桶的结论。
    但这是理论上的,现实生活中,石油的价格波动往往是非常大的。例如2008年上半年国际原油价格飙升,一度达到每桶147美元,而到当年年底则跌破40美元,降幅超过70%。联想到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很多人都认为这又是国际石油企业的串谋,我认为这是不符合现实的。40年前,85%的石油储备被跨国公司所控制,而现在,这个比例降到了7%!油价剧烈涨跌不是因为这些公司的合谋,而恰恰相反,是因为跨国企业在定价方面没有了原先的控制能力。目前,国家级别的石油公司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控制的石油储备占到了全球储备的90%以上,地缘的政治和经济因素在石油价格的波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系列突发事件,如伊拉克占领区的不稳定、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入狱、俄罗斯生产市场的去国际化、委内瑞拉政局变化等等,造成了近年来油价的上升。
    但是,价格因素与供应状况相比,其实并不重要。中国和美国短期都离不开石油,我们可以负担100美元一桶的价格,但是不能负担没有石油。1976年,全球平均用40000BTU(英制热能单位)能量制造1美元的GDP,而现在,全球使用13000BTU就能生产1美元GDP,仅为1976年的32.5%,也就是说,2008年的油价的最高点是将近150美元,如果按照能源强度换算,则为50美元不到,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与1976年的价格差不多。从消费者的角度,我们花费在石油上的收入比例是下降了的。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负担的并不是高价,而是没有石油可用,没有能源会造成灾难性后果,国家的能源战略必须重视多样化。
    记者:美国总统奥巴马就任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政策,您对其政策持何看法,这一政策对中国能源安全有什么影响?
    伊科诺米季斯:石油不啻为国际领域最重要的大宗产品,在过去一个世纪里,世界爆发了很多次战争,多数都与能源有关。化石燃料依旧是现代世界最重要的商品,某种意义上说等同于权力。但奥巴马政府迷恋于发展替代能源,其本意可能是希望大家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支持环保主义者的理想,这一点本无可厚非。但任何一种新能源的技术要发展得好,其产业链必须是有效率的、节能的,其所有环节甚至每一个隐蔽环节都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如若不然,其发展必将是昙花一现。目前美国的能源结构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共占全国能源使用的86%,而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只占0.4%,发展、推广新能源的成本与其产出不成比例,从某种意义上说,反而是浪费了能源。英国煤气电力市场办公室也做过一个统计,英国耗费在风能发电方面的资金占其能源建设总成本的29.7%,但风能占整个能源市场的份额仍只有1.3%,不仅如此,风能电力设施建设以及由于风能的不稳定而带来的额外的能源消耗使得油气的需求进一步提高,有关人士认为,"风能扭曲了市场"。
    未来25年里,石油、煤炭、天然气仍将占世界能源使用的85%,传统能源丰富与否是区分富国和穷国的重要标志,卢拉很清楚这一点,普京和查韦斯也懂,可奥巴马不懂。
    在我看来,中国能源改革更为积极。2008年6月,中石油设立南美公司,负责全权管理拉美地区33个国家的油气投资和服务等业务,2008年该子公司原油产量达1056万吨,比2007年增长206万吨。今年,中石化完成了对瑞士石油公司Addax的收购,中石油成功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45%的股份,并与中海油一起准备从西班牙石油公司雷普索尔手中收购其位于阿根廷的子公司YPF的股权。我们还记得2005年6月中海油出价185亿美元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虽然中海油的报价远超出其竞价对手雪佛龙公司,但美国政界举着维护美国国家能源安全的大旗,插手中海油的并购计划并导致了并购计划的流产。虽然经济危机对石油需求的影响不小,但美国政府最近的温和态度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言,的确是一个不能轻易放弃的良机。我们知道中国今年能源需求的一半以上都要靠进口,石油等传统能源的资源接续、供应安全的问题愈加突出,支持本国企业"走出去"、扩大海外油气勘探开发投资是一个非常务实、非常及时的选择。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莉莉)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