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今后走势分析
(一)宏观经济分析
官方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显示,中国制造业连续第六个月出现扩张,在8月份创下16个月新高,表明中国经济持续强劲复苏。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周二表示,由于重工业的强劲投资刺激了增长,8月份PMI升至54,高于7月的53.3。PMI的读数高于50,表明经济处于扩张状态,而低于50则意味着经济萎缩。近期公布的一些列经济数据给市场传达了这样一个信号,在各国政府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下,全球经济已然摆脱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衰退的低谷,开始了复苏的征程。在中国率先进入扩张期之后,美国近期的数据也表明其复苏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愿望了。在这些乐观情绪影响下,自去年年底以来商品市场和股市都出现了大幅反弹。而近期国内部分商品出现涨价现象,社会通胀预期强烈,银监会适时推出了信贷收缩政策。在预期流动性收紧的背景下,当前商品市场和股市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调。
另外,7月和8月CPI同比分别增长1.8%和1.3%,高于预期。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高,6—9月份CPI增幅连续四个月处于5%以上,按照今年2季度CPI回落的走势,物价同比增幅应该在1%—1.5%,但实际数据都要高于这一预期。短期内通缩的压力不大,估计未来几个月的压力会进一步减轻,因为一是 CPI增幅环比在小幅上升,7月和8月CPI增幅环比分别为0和0.2%,改变了前四个月连续负增长的局面;二是去年四季度物价增长的基数较低,这会导致四季度CPI增幅的小幅上升;三是油价的高企对物价增长起了一定的支撑作用,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8月份原油出厂价格同比上涨36.2%,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1.2个百分点。但从中长期来看,一些化工品及纺织等产品的产能正在不断释放,生产过剩的压力在明显加大,另外电力及许多原材料供应近几年增长也十分迅速,因此,在最终需求增长仍存在较多限制的情况下,未来几年这些工业品生产过剩压力会逐步加大,如果出口增长明显放慢同时出现的话,生产明显过剩及需求不足将会再次显现,通缩的压力将加大。
短期存在通胀的忧虑,中长期又存在对经济再度衰退并出现通缩的担忧,所以当局反复强调要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各国政府是否在这个时期采取紧缩政策以避免通胀的出现,是包括金属在内的大宗商品能否维持强势的重要因素。就目前而言,大规模改变这样的经济刺激计划的可能性不大,毕竟在通胀与经济衰退之间政府都会选择保经济,否则面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衰退所导致的各国CPI以及PPI持续双降就是通缩的出现,通胀就无从谈起。而我国政府目前的首要工作仍然是确保经济的稳定增长而不是改变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