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以20多亿吨石油助推中国经济巨轮
2009-9-11 来源:新华网哈尔滨
关键词:大庆油田 中国经济 能源支撑
中国最大内陆油田大庆油田即将迎来50岁生日。半个世纪里,大庆油田平均日产原油81万桶,为中国经济巨轮提供了澎湃的前进动力。
从1959年发现以来,大庆——这片因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而得名的土地,累计生产原油20多亿吨,占中国同期陆上原油生产总量的40%左右。
一个形象的比喻是:大庆油田生产的原油,装满60吨的油罐车排列可以绕地球赤道10多圈。
难以想象,如果没有这些石油,中国的经济会是什么样子。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这个百业待兴的国家,石油意味着一切。然而,早在20世纪初,国际石油勘探界就给中国戴上了一顶“贫油国”的帽子。
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唯有石油工业没有完成预期目标。到1959年,中国原油产量仅有205万吨,消耗量504.9万吨,自产量不足一半。
由于石油紧缺,新中国各项建设事业举步维艰。就连军队的训练和执勤飞机都不能正常运行。“没有石油,飞机、坦克不如一根打狗棍。”时任中国“三军统帅”的朱德说。
新中国成立前后,石油勘探重点在西部地区。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进行大规模的石油普查。正是石油勘探开发重心的东移,让大庆油田横空出世。
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喷出工业油流,标志着大庆油田——一个世界级特大型陆上砂岩油田的诞生。
此后3年多的石油会战,共在松辽平原探明860平方公里的藏油区域,建成年产原油500万吨的生产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落后面貌。
1963年,大庆油田原油年产量已逾400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67.8%。当年12月,国家总理周恩来宣布:中国石油基本实现自给。
大庆油田成了“新中国工业的一个传奇”——它的发现,打破了外国专家“中国贫油”的论断;它的开发,使新中国原油实现自给;由它引发的“工业学大庆”运动,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
“没有哪一个企业的诞生和发展,能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命运联系得如此紧密。”前石油部部长余秋里在回忆录中说。
50年来,大庆油田支撑着中国石油工业的半壁江山,创造了中国石油工业的“三个第一”:原油产量第一、上缴利税第一、原油采收率第一。
从1976年到2002年,大庆油田连续27年原油生产5000万吨以上,创造了世界石油工业史上的一个奇迹。
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石油需求量不断上升,中国从1993年开始重新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而国际油价的大幅波动、别有用心的“中国威胁论”,考验着中国石油的自给能力。
已开采了50年的大庆油田还能坚持多久?面对外界猜测,大庆油田于2008年宣布:10年内原油稳产4000万吨/年以上。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并建设百年油田,大庆正在打响一场以现代科技支撑的“新会战”。
“中国经济需要安全稳定的能源支撑,大庆油田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永春说,“依靠科技突破和外围拓展,大庆油田一定会创造新的奇迹。”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