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化工 >> 企业动态 >> 正文
质疑声中的巴斯夫
2009-7-21 来源:中国环境报
关键词:巴斯夫 关志华

  巴斯夫在华是否实行环保双重标准?

  记者:跨国企业在中国实行双重环保标准的问题一直受到关注,也有环保组织在去年指出,巴斯夫在中国的生产型企业没有像在国外一样,直接向公众公开其详细的污染物排放信息。这是否和巴斯夫致力于履行社会责任的战略相悖?

  关志华:环保双重标准的问题提出已久。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各国污染物排放的标准不同。随着生产工艺和技术的进步,新建的工厂比老厂污染小,不同时期建设的不同项目不具有可比性。就巴斯夫来说,定期在全球报告中发布环保信息,所有数据都以同一标准在世界各地采集,并由第三方机构审计。同时,巴斯夫对生产企业的工艺、“三废”排放都按照同一要求设计,并有严格的执行细则,在全球和中国执行同样的环境标准。

  巴斯夫在中国的所有企业,均将“三废”排放(包括排放物质、浓度)、能耗等数据提供给当地政府,通过政府系统向公众发布。同时,巴斯夫也会在企业网站上向公众发布相关数据。在德国,政府会对相关信息进行评估,决定哪些信息可以向公众公布,哪些只对部分利益相关者公布。比如,从公众立场出发的学习性了解,德国政府会提供相关信息,而对于行业竞争企业,则会拒绝相关询问。

  巴斯夫目前在中国的做法是,由具体生产企业分别向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公开部分信息,进行有效沟通。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部门、企业员工、社区居民、医疗服务机构、工会组织、学校、消防以及供应商和客户等。

  记者:最近巴斯夫发布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为什么将中国作为第一个发布报告的地区?报告是因为来自中国政府或社区、公众的压力,还是企业自身的愿望?

  关志华:这份报告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针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出一份报告,这对我们来说还是第一次。这是因为中国市场很重要,占我们销售额的近10%,是巴斯夫的全球第四大市场。必须指出的是,这次发布的报告是我们本地团队精心制作的中国模式的报告。从透明度和一致性的角度来说,这份报告和全球报告是一样的,但不是全球报告的中译本。发布这一份报告并不是因为某种压力,我们觉得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获益,而这也正是我们的初衷。

  现在,中国对新建项目有了更为严格的环保要求,但是这不对我们构成压力。因为无论有没有这样的要求,我们都要达到标准,并且绝对会遵守当地政府的要求。比如,我们在南京的生产基地现在是处在扩建状态,目前我们在能源效率和废物处理方面是非常出色的。这是因为南京的一体化生产基地是高度集成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和废热都是可以加以利用的。

  记者: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份报告给出的还是排放量的总数,在未来是不是可以公布更多的细节数据?
  关志华:我理解你的疑问,但是要了解详细的数据是个很复杂的事情,需要到每个工厂收集各种排放物的排放情况,这是一项巨大的工作,并且有时会涉及到信息披露和保密问题。但是,如果发现特殊情况,比如说重金属在某一年的排放量突然上升,我们会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现在主要是给出一些排放方面的总趋势。

  履行社会责任怎样形成“雪球效应”?

  记者:巴斯夫近年来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做了很大努力,您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吗?

  关志华:巴斯夫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是:在自身做好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带动行业做好企业社会责任,最终推动整个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举个例子,2006年,巴斯夫在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首倡并发起“1+3”企业社会责任项目,通过这一平台向会员企业进行推广。

  根据“1+3”项目模式,每个公司带动其供应链中三大业务合作伙伴,以“1家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会员企业+3家其供应链上的合作企业(如供应商+客户+物流服务供应商)”的理想模式,向他们传授企业社会责任的最佳实践与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从而将企业社会责任原理和经验带给国内企业。之后,合作伙伴致力于向自己的业务合作伙伴传递企业社会责任最佳实践模式,从而产生“雪球”效应。

  2008年1月,“1+3”企业社会责任项目被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当作最佳企业社会责任案例分享。迄今为止,在巴斯夫等企业的带动下,这一项目已经在国内60家企业中传播,巴斯夫新一轮“1+3”项目也即将启动。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小杨)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