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石化 >> 市场行情 >> 正文
我国石油定价权面临新契机
2009-7-17 来源:中国化工报
关键词:石油价格

    汇率因素亦主导着国内能源行业的命运,其中,石油贸易尤为突出。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三大进口国。现阶段一半以上的石油要依赖进口。如此巨大的石油外贸交易量在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进行,无疑给我国的石油贸易及石油安全带来巨大的隐患。

    现今跨境贸易人民币试点的运行让我国石油行业看到了曙光,石油交易用人民币结算,可行且不会太遥远了。相信随着外贸人民币结算进展的推进,我国货币金融体系及贸易进出口市场将不断完善,石油贸易市场体系也将迎来突破性的改变,即石油市场体系、安全体系及货币金融体系得以建立,我国在石油价格的话语权将得以增强。

    推进石油贸易人民币计价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石油价格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跌宕起伏。石油危机与金融危机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大大增强了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波。石油的金融属性表现得比以往时候更加突出。石油作为“黑金”已经成为继主权货币后一种新的泛货币化的价值符号。因此,我们需要从货币金融的视角去解释和解开石油价格危机背后的种种迷局。

    事实上,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石油市场与货币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衍生品市场的联动成为复合的金融体系,扩大了传统金融市场的外延和内涵,形成了石油能源金融一体化趋势。当前的石油危机与30多年前的石油危机最大的不同,就是今天国际石油金融属性正在不断得到强化。石油安全本质上已转变为“贸易—金融”型的“价格安全”模式。这种“价格安全”模式的实质是一国如何参与国际石油定价,对国际石油定价权的影响力问题。

    理论上讲,欧佩克组织应该是石油价格上涨的最大受益者,然而,欧佩克国家虽然拥有石油垄断的供给权,却不具备石油垄断的定价权。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与欧佩克达成协议,将美元作为石油的唯一结算货币。目前,世界贸易的2/3都是用美元来计价的,各国中央银行储备的三分之二也是美元形式。现有0.8万亿至1万亿“石油美元”在国际上流通,不仅使美国经济在无形中受益,而且成了美国控制世界石油生产、运输和价格,进而主导国际经济秩序的一张独有王牌。因此,由于“石油—美元”的贸易结算机制,使得能源的所有权与定价权相分离,石油供给者却不能成为定价者。

    而中国目前所面临的严峻的形势是,有“中国需求”却没有“中国价格”。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三大进口国,但由于没有定价权,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要付出更多的进口外汇成本,就是所谓的“亚洲溢价”。2003年平均“亚洲溢价”为2.56美元/桶。根据测算,近两年“亚洲溢价”给我国GDP造成的损失达到0.08%~0.20%。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小杨)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