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纤维 >> 行业动态 >> 正文
从外销市场转战内销市场 萧山化纤巨头抱团破冰
2009-6-22 来源:杭州网
关键词:萧山化纤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得不考虑转型及产品的升级换代了。”何苏卫把企业转型的步骤分成了几步,从开辟国内市场着手,外贸定单少了,眼睛就转向内销。开始找销路,生产内销型产品,为了适应国内市场,他把原来单一的单纺转变成混纺,扩大市场。由于针织需求量大,产品档次、产量相对比较高,他把原来的机织全部改成针织。同时,不再只盯着服装产品,把目标转向工业用途,为家具业、汽车业的皮具做衬里。在产品生产上,也开始由原来的被动代工,转为主动研发新产品,进而向客户营销。

    何苏卫认为单纯地做别人的订单,话语权都掌握在他人的手中,自己的企业与别人的代工厂没有什么区别。所以金融危机以来,他开始思考着重点研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在他的技术团队共同努力下,生产出的TCB纱大获成功,订单一直持续到了明年下半年。

    产品走差异化道路成为共识

    产品的走差异化道路显然已经是当下纺织行业破局的共识。杭州永盛集团董事长李诚说,纺织行业发展到现阶段,靠量的竞争已经行不通了,只有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才能赢得更多的生存空间。目前,永盛公司的拳头产品SSY化纤原料,就是与韩国一家研发机构共同合作的,投产后销售形势一直不错。

    与何苏卫做专一项的策略不同,李诚的永盛集团采用的是延长产业链的办法,从化纤、纺织、印染、服装到国际贸易,全都涉及了。而每一块的规模并不急于扩大。李诚认为,从上游产业链开始生产,容易创造自己的特色产品,如果仅仅是在产业链中的某一个环节做大做强,很容易被模仿,不利于差异化竞争。上下游结合起来做,让他们对市场行情的波动更为敏感。金融危机以来,永盛的外销市场已经从原来的欧美地区转战到了中东,俄罗斯及南非等国家和地区。

    萧山的企业家在避免同质化竞争、产品走差异化道路上渐行渐远。杭州东南化纤有限公司经过3年自主研发,终于在去年成功实现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规模化生产,一年为企业创造了3000万元的利润。此前,这一产品的生产技术专利一直被荷兰一家公司垄断。在研发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过程中,杭州翔盛高强纤维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累计攻克20多个技术难题,今年,公司还将上马第三条生产线,年产量将达到300吨。最近,韩国一家公司与他们签订了产品销售协议,几乎包销了他们的全部产量。

    抱团突围达到共赢

    永盛集团董事长李诚表示,萧山产业集群的优势,可以让企业形成抱团突围的合力。他不急于扩大自己的产业规模还有一个原因,金融危机下一些中小企业开机率不足,如果自己的定单来不及做,可以分给其他企业,永盛出资金、材料,由其他单位代为生产,这样“借鸡生蛋”既节省了自己的成本,降低了风险,又消化了同行剩余下来的产能,是一件“双赢”的事。何苏卫也不急于扩大规模,而是在定单来不及做时,交给周边的同行代工。

    产业链高端合作更是萧山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突围的法宝。恒逸集团和荣盛集团合作向上游发展PTA,现已形成年产300万吨产能。织造企业兴惠集团和宏海纺织公司向上游发展氨纶,现已形成年产2.1万吨产能。

    作为萧山区纺织印染行业协会会长,恒逸集团董事长邱建林对萧山企业的协作精神赞不绝口,他认为,目前,萧山的化纤纺织产业已经具有很明显的积聚效应。基本实现了从PTA到化纤、织造、印染、服装、家纺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结构。化纤以及以化纤为主的织造和印染能力基本上配套,上游的PTA以及下游终端的家纺、服装生产也具有相当的规模。萧山已形成较具竞争力的块状经济产业群,企业正在利用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形成合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习习)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