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国家这次中长期规划里面,其中有一项创新文化已经把这个上升到国家层面了,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徐坚:我们可能要更多的反思我们教育方式,包括我自己也作为一个孩子的父亲我在也反思,是不是没有必要让孩子为了应试而去应试,是不是给孩子更宽松的环境,让他自由的发展。但是由于好像中国的人的传统观念,望子成龙,总觉得不能输,只能赢,没有输的可能性,不允许失败,恰好这种不允许失败观念,造就了一批中庸之才,作为个体来说问题不大,作为群体来说,没有个性,没有特色,造成了一批中庸之才。
主持人:我们的问题又回到教育育人上面,我曾经记得您说过,在科学的王国里,人才是最重要的,我们的目标是瞄准世界水平的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的高分子研究可以赶上和领先于国际同行,您所指的不远的将来,将是多久呢?
徐坚:因为我是个普通的科研人员,我不是一个权威,所以我对这个结论的理解,不能够说很准确。我想分成两个层次来讲更加合理和科学一些,一个是数量,比如说我们如果讲基础科学研究,以论文数量来讲,中国的平均水平可能经过五年到十年就能跟国际上基本并驾齐驱,像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跟国际上一流的研究所在论文的数量上已经并驾齐驱了;或者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样的一流学校,他们论文的数量跟世界上有名的大学有一定的可比性了,再过五到十年,我们一大批院校会快速的进步,数量上会赶上或者基本上跟上国际水平。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就是质量,你有哪几个领域和热点方向是由中国人来开创的,是中国人来领头建立起来的,我想用一个比较激进猜测,二十到三十年。为什么讲二十到三十年,五到十年我们能够在数量上赶上,再经过十年或二十年左右,一些拔尖人物会成为顶尖人物,起码能够跟国际上并驾齐驱,这大概就相当于2050年前后中国进入小康社会的时候,这与经济的发展完全是并驾齐驱的。
事实上也是如此,我们可能会在这中间出现一个或者两个诺贝尔奖,或者出现一个或者两个大师,但是要出现一批大师,不是在一个点上,而是在一个面上形成一个可竞争的态势,这种情况还要有相当长的时间,因为这个光靠一个诺贝尔获得者或者某一个国际上的大师,只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不是一个面。中国科学院在化学学界和物理学界根据过去的统计,在化学和材料学的领域里面,论文数量都在全世界占了第二位,引用数量目前还是排在稍后一点,但是也在前十名以内,换句话说,中国科学院在已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了,可以跟跟俄罗斯科学院比,跟伯克利大学比。总体而言,中国科学院作为一个整体来说还是相当有实力的群体。
- 深圳大学徐坚教授团队《Adv. Sci.》:臭氧辅助多巴胺快速聚合 2023-12-26
- 深圳大学田雷/朱才镇/徐坚团队 Macromolecules:高折射率和高阿贝数功能高分子材料 2023-11-23
- 深圳大学徐坚、朱才镇教授团队 ACS Macro Lett.: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膜在拉伸作用下的应力稳定态结晶相 2023-10-01
- 第五届国际仿生工程学术大会(ICBE2016)在宁波举办 2016-07-05
- 美科学家受鱼嘴启发研制出高效过滤器 2016-03-30
-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杜学敏团队 Matter:活性界面材料精准调控外泌体分泌促血管神经协同修复 2024-11-22
- 同济大学杜建忠/朱云卿团队 Macromolecules:基于空间位阻调控的Tishchenko聚合策略制备高分子量生物基芳香族聚酯 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