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复旦大学:“代表作”制度挑战学术评价市场逻辑
2012-04-18  来源:中国科学报
 
据悉,复旦目前采取部分院系上报、部分人事部门挑选的方式,文科专家库已收入了1000余名专家,并处于不断滚动调整当中。复旦今年打算将代表作制度推向理科,而理科专业许多顶尖的学术在国外,未来能否克服审稿周期长等问题,将专家库的覆盖面铺向全球,这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目前,国内除了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也在试行代表作评审制,当未来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代表作制度的行列,选择外审专家的生态机制是否会发生改变?如何确保选择的精确性?
 
俞吾金认为,每年同时申请职称晋升的人并不多,外审专家一般不会有太多的压力或负担。关键在于外审专家一定要出于公心,本着极端负责的精神进行审查。
 
孙向晨表示,如果中国高校大规模采用代表作制度晋升,同等级或同类型的高校相互评审比较合适。每所大学的评审标准不同,倘若地方院校均按照北大、复旦的评审标准,显然无法进行;同一类型的高校彼此间较易了解对方的学术进展、学术地位,互评更能增加科学性。他同时提醒,切忌陷入盲目追逐大牌专家审稿的局面,因为即使是学术顶尖的专家,也是术业有专攻的。
 
“代表作”的空间有多大
 
自复旦推出代表作制度,不少人对该制度拍手称快,他们认为遏制学术论文发表索取高价版面费,逐步取消博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在CSSCI上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减少在论文写作中出现的剽窃现象和雇佣枪手写作——这些都是不久的将来代表作制度延伸开来的“周边效应”。
 
然而,代表作制度的空间到底有多大,目前仍是一个未知数。一所试行类似代表作学术评价制度的大学相关负责人就以“开展效果不明显”,婉拒了记者的采访。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副院长卢晓东教授指出,在以数量论英雄的科研管理评价的大氛围下,采用代表作学术评价制度可能会影响到学校和学科作为整体的指标评比。例如,教育部高校评估、一级重点学科评估等都仍然采用重数量的标准。如果代表作制度导致SCI、CSSCI文章数量下滑,校方必然要经历一段时间的阵痛。
 
中国的大学正处于激烈振荡期,并不是每一所高校都有改革的底气,尤其是在教育部严格管理的地方院校。事实上,复旦在推行代表作制度的同时,原来以量晋升的标准也仍在延用。
 
“复旦代表作制度对科学研究的导引非常好,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做法有助于促进高校整体氛围由普遍的盲目繁忙向适度悠闲转变,促进高校研究者由小问题的研究转向核心、关键问题,对于促进大学创新、培养未来的大师具有哲学意味。”卢晓东说,“不管怎么说,复旦改革的勇气值得嘉许,其他高校应当反思现有的科研评价中简单的市场逻辑。”
[上一页]  [1]  [2]  [3]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