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以发表论文论英雄,导致许多论文大量注水,胡乱抄袭,乃至无病呻吟。
12月8日,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的首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上,华中师大教授范军说,博士毕业必须有2篇C刊(核心期刊)文章才能毕业,几乎是所有大学的通行规则。他说,他遇到的推荐稿相当大一部分都是博士生的,编辑也为此苦恼。现在不仅是拼爹拼妈,还要拼导师、拼学校。现在2篇C刊都快把博士生和导师逼疯了。
范教授之言令人唏嘘。将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量与学位“挂钩”,大致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本来是一两家高校自行其是,后来不少科研单位和高校相继效仿,遂成蔓延之势,成为业界皆知的秘密。“挂钩”的初衷很容易理解,即学术质量指标化,简洁明快,一目了然。用这种办法,外行在黑夜中闭着眼睛也能评价一个人是否有资格获得学位。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评价体系将做学问变成了比快、比量的竞赛,使之离学术的本义越来越远。
只以发表论文论英雄,导致许多论文大量注水,胡乱抄袭,乃至无病呻吟。它还会助推核心期刊的高版面费,使有些刊物异化为“收费站”“榨油机”“提款机”,然后季刊变成月刊,月刊变成半月刊、旬刊,或一刊多版、出增刊,字号越来越小,刊物越来越厚;甚至催逼出论文造假、论文代写、论文发表中介等黑色产业链,成为学术腐败的温床。在这种“一刀切”的学术评价体系之下,必然会制造许多学术泡沫、学术垃圾。
更让人痛心的是,只以发表论文论英雄,还会遮蔽和抑制优秀人才的出现和成长。2012年,《中国青年报》就曾报道,当时的南开大学教授、长江学者李卫东招收的十多名博士生中,没有一名能够正常获得学位,就是卡在了论文发表上。李卫东说,我国的学位条例从来没有要求博士生毕业要发表论文,各个单位自设门槛,这种做法是“丑陋的”。他在哈佛大学做过3年博士后研究,只知导师同意、答辩过关,即可授予学位,这是“常识”,从不知“世界上还有第二种标准”。
需要说明的是,反对将发表论文数量与学位“挂钩”,并不是否定发表论文。而且,量化式的学术评价方法,并非一无是处,关键是学术评价不能只有一种方式,更不能硬性地将学位和发表论文捆绑在一起。
各个高校的类型不同,规模、宗旨、培养方向等也会有不同,各个学科对学术的评价、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等也有不同,而导师培养博士生,就是培养未来的学科同行,因此,无论是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医学还是理工科,同行评议都是极重要的机制和环节。
总的来说,建立一个科学的、完善的学术评价体系,需要充分考虑各学科的特征,需要不拘一格订标准,不能一刀切,也不能故步自封,这是各个学科良性循环与进步的基础。
- 不唯论文、强调教书育人 | 清华发布学术评价新政 2019-04-22
- 正式期刊为敛财出假刊 折射错乱学术评价体系 2013-02-18
- 复旦大学:“代表作”制度挑战学术评价市场逻辑 2012-04-18
- 科技部:奖励论文发表将被处理 2020-09-30
- 科技部、基金委发布通知:不将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子等与奖励奖金挂钩! 2020-07-30
- PNAS揭示论文发表“潜规则”:现在不发顶刊,以后只会更难 2018-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