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改革必须跨过三道坎
2011-08-15 来源:科学时报
“现在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总体上比较好,但由于高等教育扩张的速度超过教师成长的速度,所以不排除有些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下降。”顾海良直言,“目前,教师的责任心、教书育人的自觉性等令人担忧。”
顾海良表示,教师队伍建设中,从他律变成自律,从外在压力变成内在激励,非常重要。尤其对于学风问题、师德问题,要他律,更要自律,要把外在的压力与教师内心的动力结合起来。
针对目前的教师管理制度,顾海良希望能有一定的机制促成教师流动。
他指出,这里的“流动”,并不是简单的优胜劣汰或末位淘汰,而是通过流动将教师配置到最适合其能力和水平的学校,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顾海良打了个比方:“钢材有优质钢、粗钢,优质钢配置在飞机上,粗钢可以用来盖房子,不能认为造飞机用不上的钢材都是废品。”
“教师职业的发展要通过时间的磨炼。”顾海良表示,体制改革、机制完善很重要,但不是全部。教师队伍建设还需要很多其他方式,比如教师教育、学术氛围营造、职业道德建设、师德师风建设等。
高等学校的分级、分类、分层
对于目前的高等教育结构,顾海良主张要“分级、分类和分层”。
“全国现有2000多所高校,确定各级、各类、各层的办学目标,进行分级、分类、分层指导非常重要。”顾海良认为,要求所有学校像清华、北大一样,不可能,也没必要。
顾海良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举重运动中,重量级有重量级的冠军,轻量级有轻量级的冠军。同样,“定位在某一层次上,办成那个层次最好的大学,就是一所好大学”。
顾海良指出,现在有些学校的奋斗目标不在培养人才上,而是单纯追求所谓的高层次。专科升本科,学院变大学,先拿硕士点再拿博士点,把“升格”作为办学目标。“这脱离了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
“高等学校办学要‘安分守己’,要守住自己办学的层次,因为某种意义上这是特色和优势。”顾海良认为,如果办学只是一味地追求上升,规模越办越大,所谓的“层次”越办越高,反而破坏了整个高等教育的格局,将无法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高等学校假如分级、分类、分层,教师就能找到自己合适的学校,成为某一类或某一层级的好教师,有的学校引进教学型教师就算好教师,或者应用型教师就是好教师,而培养出的那一类、那一层级所需要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这才能最有效地配置教育资源。”顾海良说。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相关新闻
- 南方科大,激起一朵高教改革的绚丽“浪花” 2011-03-01
- 从南科大看中国高教改革未来 2011-01-11
- 复旦“立宪”能否给力高教改革 20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