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复旦“立宪”能否给力高教改革
2011-01-11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期待政府的行动
 
说起复旦大学的此次改革,让葛剑雄感到欣慰的是“校长抓住了问题的重点,意义积极”,但他也提出,要让章程真正成为学校的“宪法”,有些重要问题不明确,很难推进。比如,由谁授权,是学校的教师学生还是教育主管部门?权力、责任由谁来界定?哪些由学校来自治、哪些由主管部门来领导?校长如何产生?校长跟大学章程和学校的权力又是什么关系?章程最后由谁来批准,教代会或职代会还是教育部或者国务院?
 
“这些问题光靠校长和学校师生,恐怕很难解决。国家一定要明确授权,明确如何行使对大学的管理权,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可能制定出好的章程,章程才可能具有合法性,以后才有可能操作。”葛剑雄说。
 
陈武元也表示,目前,复旦大学等26所学校正在进行“推动建立健全大学章程,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试点,这是朝真正实现依法治校方向努力的有益尝试。“从历史和国际比较的视角看,大学能否真正实现依法治校,既取决于政府的态度,更取决于政府的行动”。
 
“大学内部的权责结构直接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关联,有些事情大学可以自行做主,但大部分事情还需要上级部门的层层把关。”华北电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包万平举了个例子:比如大学校长人选的确定,本来是大学本身的内部问题,但现在需要上级部门任命,而且还要给该校长确定相应的行政级别。
 
因此包万平认为,大学里面的一个问题可以与大学之外的若干个政府部门有关,他们是融为一体、纵横交叉的,涉及到的内容也是极其复杂的。“大学内部的改革,如果没有外部的联动,最主要的是缺乏政府部门变革的话,大学的改革仍然是一场梦”。
 
在包万平看来,大学内部结构改革有两个问题是绕不开、跑不掉的,一个是大学学术、行政与党委的关系问题;另一个是大学与上级政府部门的分权问题,哪些是大学的事,哪些是上级政府部门的事情,必须说清楚、弄明白,做到分工精确、界限清晰,否则将会是一笔糊涂账。
 
对此,朱永新表示期待《高等教育法》的修订。“只有这样才能根本性地从法律上来解决、界定高等教育的治理结构,包括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朱永新说,“从大学的内部结构治理来说,大学章程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复旦大学制定《复旦大学章程》应该说是大学‘去行政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让学术委员会回归学术外,接下来还应该解决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切割、争取获得更多自主权,这就进一步到了改革的‘深水区’,难度也会更大。”
 
树立管用的大学理念
 
复旦大学这次体制内“破茧”,在何雪莲看来有两层含义:含义之一是突围,含义之二是“万里长征刚起步,接下来任重而道远”。
 
何雪莲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大学,学术自由虎虎有生气,我们曾经有过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制度。今天举国上下热议大学受到过度行政干预和权力控制,“破茧”呼之欲出,而这“破茧”不过是某种历史补课。
 
“学术自由的课补得很艰难,却又很不彻底。”何雪莲感慨,行政权力可以退出学术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但是悬在每位学人头上的利剑,即政治正确,却依然还在。思想是大学的天职,学术自由,实质是思想自由,杨玉良没有触及思想解禁问题,所谓的“破茧”,只破了一半。当然,此问题非一人之力所能撬动。
 
陈武元表示,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制定大学章程很重要,但是,千万不要把大学章程作为摆设,而是应当严格按照大学章程的规定,科学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并切实贯彻实施。
 
“在我国大学,校内管理规章制度不可谓不多,但是由于政出多门,管理制度之间相互矛盾的不少,这使得制度执行的效果不佳。”因此,陈武元建议,应以制定大学章程为契机,全面梳理现有的校内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使之与大学章程的规定相吻合。
 
而在何雪莲眼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看似是制度问题,实质是理念问题。“树立管用的大学理念比制定管用的大学章程更管用”。
 
“当前我们最缺的不是制度或章程,而是大学理念,是如何认识大学。比如大学当下盛行的职称分级和绩效考核,就是一场教师学者不得不参与的得分游戏:上一节课值多少分、争取到一个课题值多少分、获得一个省部级奖值多少分、在一个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值多少分。在这种强制性的得分游戏中,教师学者类似于挣工分的劳力,并因此被分出三六九等。这是对大学以致整个国家的深刻嘲讽。”何雪莲强调,此现象不变,即使“去行政化”一步到位,大学人依然没有尊严。
 
复旦大学校歌中有两句歌词令人印象深刻——“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这正是最重要的现代大学精神的体现。我们为复旦大学迈出可喜的第一步加油叫好,更希望复旦大学能够在高等教育改革的道路上迈出更大的步伐。
[上一页]  [1]  [2]  [3]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