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利用主客体识别作用构筑轮烷基聚合物网络已成为开发智能材料的先进手段之一。目前普遍认为这类聚合物独特力学性质的改变主要源于轮烷的分子内运动特性,即大环沿着聚合物轴的滑动导致样品具有更大的形变和能量耗散。然而,机械互锁结构的存在与否对材料机械性能的影响仍缺乏直接验证。
图1.超分子聚合物网络和机械互锁网络的化学结构和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2. SPN和MIN的力学性能. (a) SPN和MIN的拉伸应力应变曲线;(b) SPN和MIN的断裂应变和应力;(c) 振荡拉伸示意图;(d) 拉伸应力随加载循环次数的变化;(e) 基频复数模量|G*11,0|和非线性参数Q3,0随加载循环次数的变化;(f) 裂纹长度随裂纹扩展时间的变化;(g) SPN和MIN裂纹尖端应变场分布图;(h) t=15s 时面积分数随x方向应变εxx的变化;(i) x方向平均应变随裂纹扩展时间的变化。
![图片](http://www.polymer.cn/UploadFile/IndustryNewsPic/20250213155505_0810.png)
![图片](http://www.polymer.cn/UploadFile/IndustryNewsPic/20250213155505_0810.png)
图3. SPN和MIN的微观分子内滑动和回复行为. (a-b) SPN和MIN的流变学主曲线;(c) 应力松弛曲线;(d) 间断大振幅振荡剪切方法示意图;(e-f) SPN和MIN初始状态和不同回复时间下应力随时间的变化图;(g) 最大应力随回复时间的变化图。
图4. (a) 玻璃态时13C CPPI谱图;(b) 橡胶态时het-NOE NMR谱图;(c) 120 °C时SPN和MIN的双量子信号强度 (IDQ) 随激发时间 (τDQ) 的变化关系;(d) 利用双指数函数拟合Iref-IDQ衰减曲线获得归一化的“尾巴”强度 (Itail)。
作者随后利用固体核磁技术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SPN和MIN的分子内滑动运动和网络拓扑结构的差异。首先在不同温度下进行了1D CPPI-f-NOE (i.e., cross-polarization phase inversion followed by the nuclear Overhauser effect) 测试分析,可获得13C CPPI谱图和het-NOE NMR谱图,前者包含了分子系统中刚性组分的信号,后者包含了流动组分的信号 (图4a-b)。本实验主要关注冠醚的13C信号。在玻璃态时,由于链段被有效“冻结”,SPN和MIN的信号线宽几乎没有差异,随温度升高至橡胶态时,SPN的特征13C信号峰的半峰宽(FWHM)为98 Hz,明显小于MIN的197 Hz,表明SPN中的冠醚分子运动比MIN中的更快,可作为判断冠醚是否从轴上滑脱的一个判据,这也是首次从分子水平上揭示SPN和MIN中 (准)[2]轮烷单元热驱动下分子内滑脱的差异。进一步采用质子双量子核磁共振 (proton double-quantum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DQ NMR) 实验研究了热驱动下分子内滑动导致的SPN和MIN中链段动力学和网络拓扑的差异。SPN和MIN的τmax分别为1.60 ms和0.84 ms,表明SPN的链运动性远高于MIN的链运动性 (图4c),这一结果与预期相符,SPN中冠醚从轴上的滑脱增加了悬挂链和局部网络的运动性,而MIN中受限的轮烷结构限制了其运动性。此外,利用双指数函数拟合Iref-IDQ衰减曲线获得归一化的“尾巴”强度 (Itail),确定了SPN和MIN中因冠醚滑脱或沿轴滑动而导致的网络缺陷含量 (图4d),SPN的tail含量高达0.94,显著高于MIN的0.64,表明SPN的网络结构可能在120 °C时几乎完全破坏。DQ NMR结果与流变学结果基本一致,在较高温度下,SPN的应力由于准[2]轮烷单元的滑脱导致网络破坏实现完全松弛,而MIN则能够保持相对完整的网络。
本工作得到了华南理工大学前沿软物质学院张荣纯教授团队的悉心帮助与指导。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nie.202422104
- 杭师大李世军教授团队 Macromolecules:基于柱芳烃[2]轮烷的超分子聚合物网络 2024-08-20
- 深圳大学黄思雅课题组 AFM:受蜘蛛丝启发的具有应变强化、高阻尼和超收缩性能的非均相超分子网络 2023-08-23
- 上海交大颜徐州课题组 Angew:基于穴醚主客体交联构筑高强高韧的超分子聚合物网络 2023-03-22
- 上海交大颜徐州课题组 Angew:微观形貌与机械性能可调的机械互锁气凝胶 2023-08-02
- 上海交大颜徐州课题组 JACS:解析[c2]雏菊链的微观运动与其机械互锁聚合物宏观机械性能间的内在关联 2022-12-26
- 西安交大张彦峰教授团队 Adv. Mater.: 提出基于“分子阻塞”超分子机制的模量可调高阻尼抗冲击有机凝胶材料 2023-08-30
- 广东工业大学阎志超 Macromolecules: 侧链在共轭高分子堆砌结构与动力学行为中所扮演的角色 2023-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