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湘潭大学马增胜教授团队/华南理工大学刘军教授团队 Angew:“电荷仓库”诱导锂离子电池中富氟化锂的SEI层的形成
2024-03-05  来源:高分子科技


  随着现代社会对清洁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锂离子电池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与目前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相比,搭配固态电解质的全固态锂金属电池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更高的能量密度,被认为是极具发展前景的关键储能技术。然而锂金属负极与电解质之间的副反应以及锂枝晶的生长,一直是行业面临的关键难题。研究表明构建稳定的SEI(锂金属与电解质之间的界面层)被认为是解决上述难题的关键。其中氟化锂(LiF)因其高界面能、高化学稳定性和低Li+扩散势垒的特点,被认为是构建稳定SEI的关键组分。


1为电解质制备工艺和电荷转移机制示意图


  近日,湘潭大学张彪副教授、马增胜教授和华南理工大学刘军教授合作,合成了一种聚卟啉有机框架(POF)来构建 "电荷仓库",并制备了一系列PEO基复合固态电解质结果表明,与单卟啉相比,POF 具有更充分的电荷来源,可为锂盐阴离子(TFSI-) 提供更加充分的电荷转移数量(提升至 2.7 ),进而构建了富LiFSEI层,显著提高了PEO基固态锂金属电池的性能。该工作以“The Versatile Establishment of Charge Storage in Polymer Solid Electrolyte with Enhanced Charge Transfer for LiF-Rich SEI Generation in Lithium Metal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上(Angew. Chem. Int. Ed. 2024, e202320149)。文章第一作者是湘潭大学硕士研究生梁伟忠 


2 LiTFSI分解机理探究


  通过多种测试和DFT计算,发现POF显著影响TFSI-的分解动力学过程。 LiTFSI 与 POF 相互作用时,未反应卟啉区的电荷将转移到反应卟啉区,从而有效补充反应区电荷转移量,使TFSI-充分获得电荷,加快TFSI-的分解动力学过程,促进其分解为LiF,从而构建富LiFSEI 


3为电解质的电池循环性能


  用PEO-POF电解质组装的电池,无论搭配LiFePO4NCM811正极,亦或是厚锂和薄锂,都具有高放电容量,高库仑效率稳定的电压平台良好的容量保持性和出色的循环性能。同时,将PEO更换为PVDF-HFPPEG基的聚合物电解质后,组装的电池库伦效率和循环稳定性依然有明显的提升。该工作为聚合物基固态电解质-锂金属的界面调控提供新的认识。


  该工作是团队近期有关聚合物-锂金属SEI界面调控研究的最新进展之一。团队近两年基于SEI的界面调控工作,制备了一系列多孔有机材料,探究了空间位阻(Angew. Chem. Int. Ed. 2023, e202308738)、氢键和离子键(J. Mater. Sci. Technol., 2023, 136, 140-148Nano Energy, 2023, 108, 108221)、取代基位置和种类(J. Mater. Chem. A, 2023, 11, 5636-5644J. Mater. Chem. A , 2021, 924661-24669)在催化SEI中氟化锂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探索了SEI层中氟化锂的最佳含量范围。团队利用实验与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旨在总结SEI层中氟化锂的调控规律。


  湘潭大学马增胜教授团队主要从事薄膜动力电源关键材料,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池外壳等材料的制备及力、电、化、热等多场耦合问题的研究。目前已在Int. J. Plast.J. Power SourcesMech. Mater.等国际期刊上发表多篇SCI源刊学术论文,担任Int. J. Plast., Energy Environ. Sci., Mech. Mater.等国际期刊评审。获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会青年教师奖、湖南省杰青、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目前已经发表探索基于氢键-静电力协同作用的双功能MOF修饰PEO基聚合物固态电解质Nano Energy, 2023. 108221);调节复合固态电解质中多孔有机聚合物的空间位阻诱导锂离子电池中富氟化锂的SEI层的形成Angew. Chem. Int. Ed. 2023, 62, e202308738.)等相关论文。


  华南理工大学刘军教授团队从事锂/钠离子电池、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等储能材料与器件研究,目前已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Energy & Environ. Sci., Adv. Energy Mater.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20余篇),论文总被引用13000余次,H指数62。近年来承担包括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广东省重点研发项目等科研项目10 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项,目前已授权15。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了2023年中国化工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2022年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20年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2年全国百篇优博提名奖;入选了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江西省“双千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称号。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320149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