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大连理工大学胡方圆教授 Adv. Funct. Mater.:“吸附-介质调控”协同策略助力高容量和高安全锂硫电池
2023-10-01  来源:高分子科技

  锂硫电池由于其超高的能量密度(2600 Wh kg-1)被认为是一种极具竞争力的下一代可充电电池。然而,充放电过程中严重的体积改变和由多硫化物带来的穿梭效应会严重影响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复杂的固--固相转化和硫物种的多电子转化过程造成缓慢的氧化还原动力学问题。在高硫负载和贫电解液条件下,上述问题会更加突出,同时也存在电池安全方面的隐患。因此,设计兼顾维持电极结构稳定、高效吸附多硫化物、催化硫物种转化和优异阻燃性能的粘结剂对全面提高锂硫电池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近期,大连理工大学胡方圆教授针对PVDF粘结剂中非极性基团无法有效抑制穿梭效应,且催化LiPSs转化能力弱吸附型粘结剂只吸附LiPSs但无法催化LiPSs转化的系列问题,提出了新型“吸附-介质调控”协同策略用于提高Li-S电池高负载情况下的电化学性能和阻燃性能。吸附-介质调控”型粘结剂PAT通过紧密的分子间协同来调节LiPSs转化,其分子中丰富的极性基团提供了较强的LiPSs吸附能力,可显著抑制LiPSs的穿梭,并且被吸附的LiPSs可被邻近的介质位点催化转化,从而调节硫的氧化还原动力学。此外,PAT中的静电相互作用网络赋予聚合物优异的动态力学性能,有助于缓解循环过程中由活性材料体积变化造成的正极结构破坏。此外,PAT本身具有优异的阻燃性能,有效提高了Li-S电池的安全性能。因此,以PAT为粘结剂的Li-S电池在5 C下的平均比容量为617.34 mAh g-1,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其在2 C下循环800次后可逆比容量为629.1 mAh g?1。即使在高硫负载(9.84 mg cm-2和贫电解液E/S = 3.56 μL mg-1条件下,PATLi-S电池具有9.58 mAh cm-2的平均面积容量和低至3 mV Li2S成核过电位。该工作设计了一种兼顾维持电极结构稳定、高效吸附多硫化物、催化硫物种转化和优异阻燃性能的粘结剂,为提高Li-S电池高硫负载情况下的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和阻燃性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新思路。该工作以“3D Adsorption-Mediator Network Polymer Binders Improve Redox Kinetics and Flame Retardant Performance for High Loading Lithium–Sulfur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生李博睿为本文第一作者,胡方圆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 



1. 不同粘结剂对LiPSs的转化过程示意图和“吸附-介质调控”型粘结剂(PAT的结构和机理示意图。


  针对PVDF粘结剂中非极性基团无法抑制穿梭效应、催化LiPSs转化弱以及吸附型粘结剂只吸附LiPSs但无法催化LiPSs转化的系列问题,提出了新型吸附-介质调控协同策略以优化LiPSs转化过程。首先,将具有丰富极性基团的聚乙烯亚胺与精氨酸通过酰胺化反应生成吸附型粘结剂PA,随后将介质交联剂三(2-羧乙基)膦(TCEP)通过静电作用引入体系形成3D吸附-介质调控型粘结剂PATPAT中的极性基团(-NH2-CONH)作为吸附LiPSs的活性位点,可有效抑制穿梭效应,并且邻近的介质交联剂可与被吸附的LiPSs反应,进而有效调节LiPSs转化过程,该吸附-介质调控过程快速且高效。此外,PAT粘结剂中的静电相互作用网络赋予聚合物优异的动态力学性能,利于减轻循环过程中由活性材料体积变化造成的结构破坏,提升了电池循环寿命。 



2. PAT粘结剂力学性能和吸附能力表征。


  聚合物粘结剂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对维持正极结构完整至关重要。为了探究粘结剂的可加工性能,对PAPAT正极浆料进行了剪切流变测试。结果表明,PAPAT正极浆料均表现出明显的剪切变稀行为,这保证了在电极浆料制备和电极片刮涂过程中优异的可加工性能。为了探究电极与集流体的粘附性能和电极的力学强度,对使用不同粘结剂的正极片进行了180°剥离和纳米压痕测试,结果表明,使用PAT粘结剂的正极浆料与集流体的强粘附性能为商用粘结剂PVDF8.7倍。此外,纳米压痕测试结果进一步证明了PAT基正极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表明PAT粘结剂比PVDF粘结剂更利于制备高负载电极。此外,粘结剂对于LiPSs还具有强吸附能力,这是提高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必要条件。采用可视化吸附实验和UV-Vis光谱测试对PAT粘结剂的吸附能力进行了探究。PAT吸附后的Li2S6溶液由初始的黄色变为无色,且UV-Vis光谱中Li2S6的特征峰消失,表明其对LiPSs具有优异的吸附能力。XPS测试表明,PAT中丰富的极性官能团可与LiPSs形成Li-NLi-O化学键以有效吸附LiPSsDFT计算结果也证明了PAT相较于PVDFLiPSs具有更高的结合能,故而更有利于抑制穿梭效应。 



3. PAT粘结剂对LiPSs的催化转化能力表征。


  采用CV曲线和Tafel斜率评估PATLi-S电池的转化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介质TCEP的引入使电池具有最小的极化电压,并提升了LiPSs转化动力学过程,从而改善了电池容量。不同扫速和50 mV s-1条件下不同循环次数的实验结果表明,PAT在不同扫速下均能有效催化Li2S6转化,即使在较大电流(50 mV s-1)下也能保持稳定的催化效果。Li2S4Li2S的缓慢转化过程被认为是决定Li-S电池容量的关键步骤,该过程释放的容量约占理论总容量的75%。因此,采用Li2S成核试验来评估PAT粘结剂的氧化还原调节能力。结果表明,PAT具有最快的电流响应和最大的成核容量,这表明PAT可有效加快固-液相的转化速率。DFT计算验证了PAT可降低LiPSs各步转化能垒,尤其是Li2S4→Li2S2(液-固相转化)和Li2S2Li2S(固-固相转化)过程,利于LiPSs快速转化,从而可具有更高的容量。 



4PAT基电池放电/充电过程中内阻和Li+扩散速率表征。


  放电/充电过程中内阻小以及Li+扩散速率快,均有利于改善Li-S电池电化学性能。采用原位EISGITT测试以探究PATLi-S电池放电/充电过程中的内阻变化情况。原位EIS测试表明,PAT基电池在放电过程中内阻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是由于在放电初始阶段可溶性LiPSs增加了电解液黏度,从而增加了内阻,而当电压降到2.1 V时,可溶性LiPSs的含量减少,电解液的黏度降低所造成。此外,原位EISGITT测试结果均表明,PAT基电池具有最小的内阻,利于提高电池容量。PATLi-S电池的Li+扩散速率大,表明PAT粘结剂中大量的极性基团(-NH2-CONH)利于加速Li+扩散,尤其是在液-固相转化阶段,有助于加快LiPSs的转化动力学过程,从而提高电池的倍率性能。 



5. PAT基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和性能对比。


  基于上述优点,PATLi-S电池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在5 C下的平均容量为617.34 mAh g-1。同时,PAT基电池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即在0.5 C下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2.8%,在2 C下循环800次后容量为629.1mAh g-1,每圈衰减率仅为0.03%PAT基电池在高硫负载和贫电解液条件下的电化学性能也得到显著提升,即硫负载量为9.84 mg cm-2、液硫比为3.56 μL mg-1下,PAT基电池具有低至3 mVLi2S成核过电位,表明吸附-介质调控协同作用可显著降低液-固相转化能垒,利于提升容量。因此,以PAT为粘结剂的Li-S电池平均面容量为9.58 mAh cm-2 



6. PAT阻燃性能及机理研究。


  此外,PAT自身优异的阻燃性能提升了Li-S电池安全性能。将正极片置于火焰外焰进行燃烧实验。结果表明,PAT基正极片置于外焰数秒无燃烧现象且能保持电极结构稳定,表明仅添加少量粘结剂(10 wt%)即可有效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为了探究PAT阻燃机理,对PAT粘结剂/正极片进行了TG-FTIR和红外热成像测试。结果表明,在加热过程中PAT释放出大量的CO2NH3不可燃气体,同时稀释-CH3/-CH2CH3可燃小分子的含量,从而在气相发挥阻燃效果。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固相阻燃机理,结果表明,PAT正极片在不同温度下的表面温度均为最低,这可能是由于PAT在加热过程中形成致密炭层进而隔绝了热量交换,从而实现固相阻燃。


  文章链接:Borui Li, Tianpeng Zhang, Zihui Song, Wanyuan Jiang, Jiangpu Yang, Mengfan Pei, Runyue Mao, Xigao Jian, and Fangyuan Hu* 3D Adsorption-Mediator Network Polymer Binders Improve Redox Kinetics and Flame Retardant Performance for High Loading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Adv. Funct. Mater. 20232306990.

  https://doi.org/10.1002/adfm.202306990


通讯作者简介

  胡方圆 教授/博导,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担任中国宇航学会临近空间产业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储能系统与装备专业委员会委员、学术期刊 InfoMat SusMat 青年编委。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核心成员。主要从事芳杂环高分子基电化学能源材料及器件构筑,探究其在超级电容器、锂硫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中的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任务等,参与完成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研究项目(项目联系人)、国家十二五863计划课题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等。在能源材料领域和交叉学科期刊如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等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30余项,主编十四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获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大连市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等称号。


第一作者简介

  李博睿 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负载宽温域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研究,获国家奖学金等荣誉。截至目前,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在Adv. Funct. Mater.Nano EnergyJ. Energy Chem.Energy Environ. Mater.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篇。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