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酰亚胺因独特的分子结构而具有优异的耐高、低温特性,力学性能,耐溶剂性以及十分可靠的绝缘性能,被广泛用于电工电子等领域。然而,材料在长期的高温度、高压力及高电场等恶劣环境中服役会面临机械/电损伤而失效的问题。良好的动态特性能够恢复材料的各项性能指标,促进多次循环利用。然而,高玻璃化转变温度的聚酰亚胺分子链段常温常压下运动困难,无法进行破坏后的主动回收和修复。
针对上述问题,北京科技大学查俊伟教授团队在前期工作 (J. Mater. Chem. C, 2022, 10, 11307-11315; Energy Environ. Mater. 2023, 6, e12427; Adv. Mater. 2023, 35, 2207451.; Adv. Mater., 2023, 2301185.) 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突破研究聚酰亚胺材料动态特性过程中面临的修复条件困难,回收效率低的关键问题,首次实现聚酰亚胺杂化膜单体回收。该团队在尽可能保证聚酰亚胺自身优异的热、化学稳定性,高绝缘、机械性能的同时,在聚酰亚胺基因单元和连接酶 (Adv. Mater. 2023, 35, 2207451) 的基础上引入聚酰亚胺扩链剂的概念,进一步提升聚酰亚胺杂化体系中的动态亚胺键的含量,实现高效率修复和超强单体回收,完成聚酰亚胺杂化膜在电或机械损伤失效后的回收再利用。该工作有利于解决电工电子应用聚酰亚胺循环利用难的关键问题,较大程度的实现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整体目标 (Adv. Mater. 2023, 2304175)。文章部分简图如下:
图1 聚酰亚胺杂化膜的基本特性。
图2 聚酰亚胺杂化膜的修复特性。
图3 聚酰亚胺杂化膜/碳纤维的回收特性。
相关工作链接: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pdf/2022/tc/d2tc01605b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002/eem2.12427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002/adma.202207451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002/adma.202301185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002/adma.202304175
- 兰州化物所王道爱研究员团队 AFM:自适应限域润滑策略实现多孔聚酰亚胺的超低摩擦和磨损 2025-08-12
- 华南理工大学王林格教授团队 AFM:开发了一类兼具高透明性和高稳定性的无色聚酰亚胺复合薄膜 2025-07-11
- 宁波材料所王震/阎敬灵团队 JMCA: 聚酰亚胺/石墨烯气凝胶的分级多孔结构实现力学和电磁屏蔽兼容 2025-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