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乳酸的增韧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在众多增韧体系中,反应性线型弹性体是聚乳酸的高效增韧剂,已在工业中获得应用。对于反应性弹性体增韧聚乳酸体系,人们通常认为线型分子比交联分子能更有效地吸收冲击能量,因此用作增韧的弹性体多为未交联的线性结构。然而,反应性弹性体的交联不但会改变其在聚乳酸基体中的分散,而且会影响其与聚乳酸间的接枝反应,从而改变弹性体微区与基体的界面粘接。因此有必要系统研究不同交联密度的反应性弹性体对聚乳酸的增韧,阐明增韧微区大小及界面粘接对合金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杭州师范大学李勇进教授的课题组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反应性加工研究,取得一系列进展(Macromolecules 2022, 55, 1321; Macromolecules 2021, 54, 2852;Macromolecules 2020, 53, 10664; J. Mater. Chem. A 2019, 7, 4903; Macromolecules 2017, 50, 9494;ACS Macro Lett. 2015, 4, 1398等)。最近,团队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交联密度的反应性微交联弹性体(RMCE),并将其用作聚乳酸的增韧剂。如图1所示,在固定弹性体含量为15wt%的前提下,聚乳酸/反应性微交联弹性体共混物的缺口冲击强度强烈依赖于所用反应性弹性体的交联度。当使用未交联的线性反应性弹性体时,合金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为7.0 kJ/m2。与此对比,使用相同含量微交联的反应性弹性体时,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大幅度提高。对于微交联的反应性弹性体增韧体系,合金的缺口冲击强度达到35.9 kJ/m2,是使用未交联弹性体增韧的5倍多。这说明反应性弹性体的适度交联可以大幅度提高其对聚乳酸的增韧效率。
图1. PLLA/反应性弹性体 (100/15, w/w)和PLLA/反应性微交联弹性体 (100/15, w/w)共混物的缺口冲击强度(a)和应力-应变曲线(b)
图2. (a1) (a2) PLLA/反应性弹性体 (100/15, w/w) 和 (b1) (b2) (c1) (c2) PLLA/反应性微交联弹性体 (100/15, w/w) 的微观形貌图
图3. PLLA/反应性弹性体 (100/15, w/w)和PLLA/反应性微交联弹性体 (100/15, w/w)共混物的平均粒径、粒径分布参数(a)和分散相微区间距(b)
图4. PLLA/反应性弹性体 (100/15, w/w)和PLLA/反应性微交联弹性体 (100/15, w/w)共混物的频率扫描测试曲线:(a)储能模量,(b)复数粘度,(c)加权松弛谱图
合金的增韧机理研究表明,反应性弹性体的微交联导致弹性体在聚乳酸基体中的粒径分布变宽,橡胶微区间距变小(图5)。因此,在材料受到外力冲击时,粒径较大的弹性体易于空洞化,而粒径较小的颗粒有利于形成剪切带和引发基体剪切屈服。此外,微交联限制了弹性体与聚乳酸基体间的反应,形成了合适的界面黏附,有利于弹性体内部空洞化,引发基体剪切屈服,吸收大量冲击能,并最终提高材料的冲击韧性。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macromol.2c00824
- 嘉兴学院李义/姜旸课题组《ACS AMI》:用于智能可穿戴设备和光学显示设备的双重刺激反应性和抗冻的导电离子水凝胶 2023-05-18
- 浙江大学朱蔚璞教授团队 AM:高耐热咪唑盐抗菌剂用于PET废料的升级回收利用 2023-04-30
- 中国医科院张明明、宁大赵传壮 Biomacromolecules:具有强氢键的反应性UCST聚合物用于简便的聚合物-蛋白质共组装 2022-04-13
- 宁波材料所汪龙/川大杨伟 Macromolecules:具有可控泡孔尺寸的超韧聚乳酸共混物泡沫 2024-11-12
- 南开大学史伟超课题组 Macromolecules:揭示手性调控聚乳酸的液-液相分离和结晶的热力学机制 2024-09-18
- 福建物构所王剑磊、吴立新团队 IJBM:利用原位发泡3D打印技术将微孔聚乳酸/甲壳素纳米晶复合支架用于骨组织工程 2024-09-14
- 长春应化所王晓东、武汉纺织大学姜伟/金晶/高云宝 Macromolecules:开发高刚性、高抗冲均聚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新策略 2024-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