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和全身性炎症疾病,以慢性滑膜炎和软骨破坏为特征,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与易感基因、环境损伤、表观遗传修饰和翻译后修饰等有关,通常伴有持续性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和工作障碍,严重者会引发心血管、肺、心理和骨骼疾病(图1)。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和定期监测是RA的临床治疗原则。达标治疗(T2T)是以降低RA疾病活动度、达到临床缓解为目标的个性化治疗策略,特别是针对在临床上开始使用抗RA药物治疗的早期患者。抗风湿药物结合影像学监测是临床上治疗RA的常规方法,但是由于传统抗风湿药物生物半衰期短、生物利用度差,患者需要高剂量和频繁给药,这些药物不能选择性的靶向炎症区域,会对正常组织造成损伤,这些缺陷极大的限制了抗风湿药物的治疗效果。而在纳米医学中,适当粒径的纳米材料可以增强药物在炎症组织中的渗透性,而且其易于修饰的表面也有助于增强其生物相容性,延长载药系统在体内的循环时间。同时,纳米载药系统的特异性识别功能还能提升药物利用率,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这些优点极大的推动了以纳米材料为基础的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在RA治疗中的研究和应用。
图1.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最近,湖南工业大学汤建新教授课题组和厦门大学聂立铭教授课题组合作,从抗炎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抑制JAK/STAT通路疗法、免疫调节疗法、基因治疗和光学疗法等六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新型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早期RA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并提出T2T与纳米医学结合起来用于RA诊疗的概念(图2)。如:(1)促炎细胞因子(TNF-α, IL-1β, IL-6, IL-8, IL-17等)在刺激炎症以及骨骼和软骨降解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合成的抗炎纳米载药系统不仅可以抑制炎症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而且药物疗效明显优于单独的抗风湿性药物。(2)RA组织中血管生成导致滑膜炎性浸润和增生,它通过向增生的滑膜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积极参与炎症过程,高效合成的抗血管生成纳米药物可阻断RA新生血管形成的进程,显著改善关节炎症。(3)由于近红外光可以有效穿透RA的炎症关节,相对安全、无创的光动力疗法(PDT)和光热疗法(PTT)在RA治疗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PDT中,纳米载药系统中的光敏剂在光刺激下产生ROS,如单线态氧(1O2)、超氧化物、过氧化氢和羟基自由基,有效杀死炎性细胞。同时,光热转换剂将近红外光转换为局部热来破坏疾病区域。另外,相比于传统的T2T不能实时评估药物的疗效,将临床药物纳米化可以实现RA的诊疗一体化,在多模态成像的同时,能及时调整给药方案,优化T2T治疗策略,达到最佳的治疗目的,这为设计开发新型RA诊疗平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图2. 新型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早期RA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该综述成果以“Recent Advances in Nanotheranostics for Treat-to-Targe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为题,发表在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王莎莎,目前在厦门大学聂立铭教授课题组进行学术交流,共同第一作者为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吕静,湖南工业大学汤建新教授和厦门大学聂立铭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福建省杰青基金、福建省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hm.201901541
- 中国海大孔明、烟大陈大全《Int. Biol. Macromol.》:牛膝多糖“引药下行”双重响应纳米药物递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2023-02-25
- 中山大学陈永明教授和刘利新副教授团队在聚合物材料抑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18-10-26
- 南方医大沈折玉教授 Biomaterials: 中空介孔三氧化二铁纳米药物介导的瘤内Fe3+/2+循环催化用于大肿瘤铁死亡治疗 2024-11-01
- 复旦大学占昌友教授团队:羟基PEG可规避人群预存抗PEG抗体 - 助力LNP高效递送 2024-10-30
- 南方医科大学沈折玉教授课题组《Adv. Mater.》: 基于双层中空氧化亚铜纳米粒的肿瘤双药时序疗法 2024-04-29
- 西安交大郭保林/梁永平团队 AFM:光热/光动力协同抗菌与 pH/葡萄糖双重响应药物递送治疗糖尿病足溃疡 2024-11-21
- 浙大黄品同教授/周珠贤教授、南大顾宁院士团队 Adv. Mater.:胞吞转运级联超声空化高效靶向治疗深部细菌生物膜感染 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