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专家聚同济共话“聚乳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014-06-30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随着化石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短缺,以及传统石油基塑料和化学纤维带来的 “白色污染”,作为可再生、可降解的环保型生物新材料的“聚乳酸”,其优势进一步凸显,应用前景广阔。

625日,同济大学与上海新材料协会联合主办“2014聚乳酸产业应用技术发展高峰论坛”,百余位专家围绕“聚乳酸改善生活”为主题,共同探讨聚乳酸在生活相关领域,特别是卫生材料方面的应用,以引导、推动一批与人类日常生活关联度较高的关键应用技术和重点项目,逐步替代石油基材料。 

 

   上海市科委秘书长马兴发,经信委重化产业处处长蒋玮,中国化纤协会秘书长王玉萍,上海新材料协会秘书长吕家申,同济大学校长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吴广明,出席论坛并分别致辞,对“聚乳酸”这一同济大学原创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成功实践表示赞赏,认为它已成为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典范。

  论坛上,美国斯坦福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吴唯民教授,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副院长郭建生教授,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副院长潘志娟教授,德国Sus Tech Consult总经理Bruno Rudnik,同济大学纳米与生物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长、上海同杰良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科学家任杰教授,分别发表主题讲演,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作为生物质纤维优秀代表的聚乳酸纤维,其广泛的应用领域及未来巨大的发展潜力。

  吴唯民教授在题为《从聚乳酸垃圾中回收能源和资源的构想》的讲演中说,以聚乳酸为代表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正在许多领域中逐渐取代石油基的传统塑料,在一些国家都有大量生产。过去20年,对聚乳酸废弃物的处理主要集中在用好氧堆肥法,此法既不经济也不适用。他提出,将聚乳酸废弃物作为宝贵资源加以多层次回收利用,应是当前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方向。

  任杰教授的演讲题目是《聚乳酸,改变世界、改善生活》,他说,聚乳酸以木薯等富含淀粉的非粮农作物为原料,废弃后完全可降解,是近年来开发研究最活跃、发展最快的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现已成功开发应用于食品包装、个人护理用品、家用纺织品、汽车内饰件、生物医用材料等多个领域。随着聚乳酸合成、改性及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聚乳酸上下游实现有效结合,聚乳酸产品正逐步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并终将以“绿色革命”结束“白色污染”。

 

    不久前,由同济大学、上海同杰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经多年攻关自主研发、以聚乳酸为基材的无纺布和底膜,已成功应用于首款新型卫生巾。论坛当天,作为聚乳酸材料应用技术的示范,这一名为“爱加倍”的卫生巾产品发布。它综合了化纤面层和全棉面层的优点,具有亲肤、透气、干爽、抑菌、天然零添加等优良性能,克服了传统卫生巾的固有缺陷,同时废弃后在堆肥情况下可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避免了废弃的传统卫生巾难于处理而持续造成的“白色污染”。

  会场还展示了聚乳酸材料制作的餐具、薄膜、3D打印线材、无纺布、汽车内饰件等部分聚乳酸产品样品。

  上汽集团、紫江集团等一批同杰良公司合作企业的代表也出席了当天的论坛及发布会。

  据介绍,上海同杰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于2005年创立,位于杨浦区都市工业园区内。依靠同济大学及多年打造的科研团队,对聚乳酸的合成、改性应用以及规模化放大生产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已成为国内首家同时拥有聚乳酸制备技术、聚乳酸产业化技术、聚乳酸系列化改性技术及应用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公司下设马鞍山同杰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南京多维多天然纤维有限公司、上海贝睿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个子公司,分别负责聚乳酸基料的生产、聚乳酸纤维以及下游制品的销售,其中马鞍山公司已拥有年产万吨级聚乳酸树脂生产线。同杰良公司现已与上下游多个企业形成了聚乳酸制品的产业联盟。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会展信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