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民用航空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招聘启事
2014-02-27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民用航空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是根据国家大型飞机发展的重大需求而组建的创新组织,以 “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目前正由东华大学牵头申报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认定,其他主要参与单位包括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等。
东华大学作为牵头申报单位,成立了学校直属的二级单位——民用航空复合材料东华大学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独立实体运行。中心现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各类人才。
一、岗位设置
1、教学科研人员
中心研发平台面向校内外招聘教学科研人员,包括首席科学家、学术带头人和学术科研骨干三类人员,主要开展研发工作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所属研发平台及研究方向如下表。
2、工程实验人员
专业方向为复合材料(结构)制造与加工、性能表征与检测、连接与维修及其他相关专业。主要参与研发平台的工艺研究、工程实验、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维护、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指导等。
应聘条件:
1、首席科学家
具有与复合材料相关的学科背景;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成就,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对本研究领域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维,具备在研究方向上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具有团结协作、拼搏奉献精神和相应的组织、管理、领导能力,善于培养青年人才,注重学术梯队建设,能带领一支创新团队协同攻关。
2、学术带头人
3、科研骨干及(师资)博士后
具有与复合材料相关的学科背景;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取得博士学位,具有相关领域的博士后、工作经历或海外学习经历者优先;热爱复合材料科研工作,具有发展潜力;踏实敬业,具有团队意识,富有开拓精神。
4、工程实验人员
具有复合材料相关工程技术背景;拥有硕士学位或复合材料技术工作经验;对复合材料材料工程技术有良好的领悟力和浓厚兴趣,有较强的动手和实验工作能力;愿意从事复合材料工程技术工作,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协调能力。
应聘材料:
联系电话: 021-67874256 021-67874258
E-mail:cm2011@dhu.edu.cn
东华大学作为牵头申报单位,成立了学校直属的二级单位——民用航空复合材料东华大学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独立实体运行。中心现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各类人才。
一、岗位设置
1、教学科研人员
中心研发平台面向校内外招聘教学科研人员,包括首席科学家、学术带头人和学术科研骨干三类人员,主要开展研发工作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所属研发平台及研究方向如下表。
研发平台 |
研究方向 |
拟招聘人员类型 |
复合材料关键原材料 |
高性能纤维、纺织预成型体、基体树脂等 |
首席科学家、学术带头人、科研骨干、(师资)博士后等 |
复合材料结构制造与检测 |
热压罐成型、液体成型、热塑性复合材料制造技术、复合材料自动化制造技术、变形预测与控制、加工与连接、无损检测、健康检测等 |
首席科学家、学术带头人、科研骨干、(师资)博士后等 |
复合材料设计与表征 |
复合材料设计、微观结构与性能表征等 |
首席科学家、学术带头人、科研骨干、(师资)博士后等 |
2、工程实验人员
专业方向为复合材料(结构)制造与加工、性能表征与检测、连接与维修及其他相关专业。主要参与研发平台的工艺研究、工程实验、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维护、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指导等。
应聘条件:
1、首席科学家
具有与复合材料相关的学科背景;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成就,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对本研究领域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维,具备在研究方向上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具有团结协作、拼搏奉献精神和相应的组织、管理、领导能力,善于培养青年人才,注重学术梯队建设,能带领一支创新团队协同攻关。
2、学术带头人
具有与复合材料相关的学科背景和工作经历;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具有扎实的基础,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具有组织实施完成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团结协作、拼搏奉献精神和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
3、科研骨干及(师资)博士后
具有与复合材料相关的学科背景;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取得博士学位,具有相关领域的博士后、工作经历或海外学习经历者优先;热爱复合材料科研工作,具有发展潜力;踏实敬业,具有团队意识,富有开拓精神。
4、工程实验人员
具有复合材料相关工程技术背景;拥有硕士学位或复合材料技术工作经验;对复合材料材料工程技术有良好的领悟力和浓厚兴趣,有较强的动手和实验工作能力;愿意从事复合材料工程技术工作,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协调能力。
应聘材料:
请将个人信息登记表.doc下载电子版及汇总表电子版发送至cm2011@dhu.edu.cn。
联系方式:
联系人:李老师联系电话: 021-67874256 021-67874258
E-mail:cm2011@dhu.edu.cn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xu)
相关新闻
- 北化贾晓龙/杨小平团队、南昆大王浩团队 Compos. Part B 专刊特邀综述:电磁技术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造中的应用 2025-02-21
- 太原理工大学何宏伟 CEJ: 凝胶多糖Curdlan 连接的蜂窝状三维 BN-CNT 网络用于提高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热导率 2025-02-15
- 天科大侯庆喜/王汉敏连发 Compos. Part B/JCIS:木质素基功能性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2025-01-23
- 东华大学陈志钢教授团队 AFM: 仿生设计碳纤维/二氧化钛@聚吡咯光热-电热织物用于全天候海水蒸发 2025-02-15
- 东华大学史向阳教授团队 Nano Today:基于含磷树状大分子的药物递送系统协同增强自噬、抗炎和抗氧化治疗阿尔茨海默症 2025-02-11
- 东华大学熊佳庆/周欣然 Adv. Funct. Mater.:自愈-重构型光电双模传感纤维 2025-02-10
- 华东理工林绍梁/靳海宝团队、上海交大周永丰 Angew:通过调节偶氮苯对位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制备具有可控光响应性的超薄聚合物囊泡 2025-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