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科院研究员王秀杰:如何吸引更多高层次科研人才回国
2013-10-11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王秀杰,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我国在科研经费上虽然投入很多,但是有关科研经费支出分配比例的一些规定不尽合理。在国外科研经费相当大的比例用于人员费,目前我国科研经费中允许用于人员费用支出的比例很低,绝大部分比例的科研经费用于仪器设备购置和试剂购买等实验直接费用上。这种情况导致我国科研人员的待遇总体来说比较低,没有能力吸引优秀的研究人员来高质量地完成研究任务,并且大部分科研经费最终的受益者变成了国外的设备研制公司和试剂的制备公司。

   当前,虽然我国留学人员回流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获得博士学位又有相应研究或其他工作经历的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回流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在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如何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科研人才回国?

   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王秀杰,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科研经费分配比例不合理是阻碍高层次科研人才回国的原因之一。不过,相比目前国外一些研究组经费紧张的情况,在我国“千人计划”等利好政策下,好项目得到支持的机会更大。她坦言自己就是国家人才政策的受益者,在美国洛克菲勒大学获得生物信息学方向博士学位后,她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于2004年底回国,时年27岁,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回国后,她带领研究团队在生物信息学研究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多次赢得国际同行的推荐和好评,2007年她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我国科研硬件已经和国外不相上下

   记者:您从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博士毕业后,为什么选择回国?

   王秀杰:我当时学的生物信息学专业比较热门,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相关领域的人才都很缺乏。如果留在美国,我可以想象到未来20年的发展轨迹,在公司或者科研机构一步步做下去,最终做到终身教授。但我感觉即使能做到那样,也不是特别有成就感,因为总会有飘在外面的感觉。

   回国除了有文化上、精神上的认同感之外,我国发展很快,我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会更多,我不太喜欢风平浪静的人生。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是,我和我爱人都希望孩子在中国的文化氛围中长大,希望她以作为中国人为自豪。所以我们就回来了。

   记者:有没有觉得放弃了美国一些很好的机会?

   王秀杰:我觉得没什么,只是做了一个选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改革开放之后最早一批回国的留学生,他们才是放弃了很多机会,因为那时国内外的待遇相差悬殊。他们更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回来就是为了提高我国的科研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从自身利益考虑很少。

   不过当时科研人员回国的待遇,虽然和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但是与国内其他行业相比不会有太大落差。而现在在付出同样甚至更多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科研人员的待遇比很多行业要低许多,并且年轻一代回国的生活压力比以前更大,所以很多留学人员在回国前会权衡各方面的因素,包括物质条件、生活质量、事业发展、做事的氛围等。

   记者:您2004年回国到现在近10年,您感觉科技领域的海外人才回国的趋势有变化吗?

   王秀杰:愿意回国的人越来越多了。10年前国内科研经费、科研条件和国外有较大差距。近年来我国的科研投入有较大的增长,我们的科研经费支持、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已经和国外一些中等水平的科研机构不相上下。

   我认识的一些稍微年长的朋友也有回国工作的想法,但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而无法实现,包括没有特别好的研究成果,在国内能够获得的职位、待遇与预期有一定的差距等。还有一些人是因为家庭或子女教育等原因放弃回国工作,比如小孩比较大了,回来后不适应中文教育。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徐)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学者介绍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