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浙江大学校长任命的短暂风波
2013-08-22  来源:丁东

   今年3月,浙江大学校长杨卫调任第七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校长一职出现空缺。何人继位?直到5月下旬,传出将由重庆大学校长林建华接任。对于中央教育主管部门来说,这本是一次惯常的人事安排。但在一些身居异国的校友看来,校长的更替,关系母校的兴衰。听说林建华主政重庆大学期间,在校并无美誉,反有若干负面传闻。于是法国的浙大校友会会长王晓杰起草了一份《浙大人应当把握自己的命运》,通过互联网征询世界各地校友会长的意见,最后形成《浙江大学全球各地校友会负责人联合声明》,6月22日通过微博发布。王晓杰说,最关心浙大的人不外乎在校老师、学生和已经毕业的校友,学生人微言轻,在校老师多有不便,但我们这些毕业生如果没有声音的话,是校友会负责人的失职。有意思的是,这份声明被中国南方的报纸报道后,一时间成为大陆公共领域的热门话题。

   中国公立大学校长的任免,是党管干部的体制的一部分。现在一些名牌大学的校长,被组织部门内定为副部级官员,林建华接任浙江大学校长,只是教育官员的平级调动。但这些旅居国外的校友觉得,浙江大学是中国大陆少数顶级大学之一,民国时期由竺可桢主政,有“东方剑桥”之称,校长的学术声望应当与之相配,应当与浙江大学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这些要求放在国际上,本属正当。但在大陆,却难被当局采纳。现在名牌大学校长的更替,完全是由教育领导机关黑厢作业。大学的教授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校友会本处于大学的外围,加上发起人身居异国他乡,官方就更不理睬了。6月下旬,林建华仍然到浙江大学走马上任。一场校长任命的风波,在无奈中不了了之。

   中国现代大学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校长怎样产生,由谁出任,曾经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民国年间,教授、学生对于大学校长的去留,曾有发言权和影响力。如清华大学建校之初,罗家伦、乔万选、吴南轩三人都因不被师生接受,当不成校长,直到梅贻琦上任,受到到师生欢迎,校长才稳定下来。文革初期,韩爱晶、李世英这些20出头的学生造反领袖,短暂地当过大学的第一把手,当时不称校长,叫革委会主任,形式上还有个民主选举程序。上世纪80年代,胡耀邦力图增加民主因素,选拔大学校长由教育部和组织部门到学校搞民意测验,副教授以上的教师参加,票选之后,再由上级任命。刘道玉、江平等教育家之所以成为武汉大学、中国政法校长,都受益于这种民意推荐。六四以后,受到学生拥戴的校长们纷纷落马,从此大学成为官方维稳的重点。大学校长产生的民意因素就谈不上了。

   近些年,中国大学劣质化趋势受到舆论强烈批评,不断有呼声要求大学自治,实行校长公选,让知识界先民主起来。官方只好允诺拿出五所高校作公选校长的试点。但其真实心态还是死守大学阵地,坚持党化教育。所以,浙大风波不过是一道小小涟漪,过后一切依旧。

   注:丁东,学者,1951年生,著有《冬夜长考》、《和友人对话》、《尊严无价》、《午夜翻书》、《思想操练》、《精神的流浪》、《教育放言录》、《文化十日谈》等书,以研究当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为主,近年致力于民间思想的整理研究和口述史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徐)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