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个特别能给人正能量的人”——纪念中国高分子领域杰出的科学家徐僖院士
2013-02-22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老师:总是想为学生做得更多
 
  从到四川化工学院(属于四川大学前身)筹建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高分子材料专业——塑料工学专业开始,徐老与川大也结下了六十年的不解之缘。六十年来,徐老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我国高分子行业的中流砥柱。今天学生们回忆起徐老,觉得先生不仅为他们打开了科学的新疆界,更教会了他们如何严谨地做人做事。
 
  现在的川大望江校区西区第四大楼是高分子学科最早的教学科研场所和基地,始建于1964年,当时国家刚刚从三年困难走出来,正值百废待兴的时期。王槐三教授记得,这栋大楼正是徐僖先生带领着教师们经过反复争取、多方筹集经费修建起来的。现在的四川大学高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年一评,也是徐僖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争取到的,至今已保持近20年。
 
  徐老治学严谨,对每一份论文,哪怕是草稿,都严格要求,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他对每一篇论文均要求简洁、清晰、明确。徐老的学生、四川大学高分子学院雷景新教授依然记得有一次自己将一份论文的初稿交给先生审阅,徐老看到初稿未经认真校对打印,便随即撕掉扔给了他。这一幕深深地影响了雷教授之后的治学态度,让他再也不敢轻易在治学上马虎大意,用他自己的话讲:“受益匪浅,终身受益!”
 
  建国初期国家贫弱时,徐老就一直带着川大老一辈高分子学人默默拼搏,如今国家走上繁荣昌盛,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人才、尊重知识,徐老更是满怀激励,又带着青年一代继往开来。作为中国六十年高分子行业发展的见证人,徐老始终记挂着要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四川大学高分子学院包建军副教授1996年从外校考入川大师从徐先生,在他的记忆里,徐老总是把机会留给学生、留给晚辈、留给年轻人,每次参加学术会议,徐老通常都会带1-2人甚至更多人参会,以便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和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徐老总是对后辈说,“学术和真理面前,大家是平等的。”
 
  对学业要求严、要求高,而当走下讲台,放下书稿时,徐老却又那么地关心年轻人的生活。据徐老的侄孙女徐女士介绍,先生最关心的是学生,尤其是那些对学术充满了渴望却碍于家境贫寒的学生。徐老自己的子女都是从苦日子里过来,即便在他功成名就时也没有享受到一点好处,都是靠自己努力奋斗取得成绩。“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徐老告诫子女路要自己走,可是面对学生的困难时,他却总是第一个过问。徐女士说,在徐老家里,一旦学生上门看望或求教,家人就自觉地退开了,知道徐老这时候心里只留着学生。1993年,徐老用自己获得的奖金设立了“攀登”奖学金及助学金;2003年,他甚至将自己获得的“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5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用于资助或奖励大、中、小学生完成学业。
 
  谈起徐老的学生们,四川大学高分子学院的徐闻老师忍不住哽咽,她告诉记者:因为难以接受徐老已仙逝的噩耗,这几日追思堂设立以来,每天都有许多徐老教导过的学生赶来吊唁。有的甚至急于从国外赶回,只为见徐老最后一面。从徐老教导的第一届学生算起,有的学生甚至已年过八旬,但是他们只为来送恩师最后一程,共同追忆先生高贵的德行。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徐)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学者介绍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