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俐娜院士:珞珈山下的化学魔术师
2012-03-31 来源:人民日报
写就神话般故事
在日本访学的那段经历使张俐娜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更加明确了科研主攻方向:生物质研究。在该领域,纤维素的溶解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传统方法主要是靠高温加热,成本高、能耗大、污染重。张俐娜带领自己的团队,刻苦钻研、迎难而上,经过12年潜心研究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水体系低温溶解法——用尿素、氢氧化钠和水做溶剂,预冷至零下12℃,将极难溶解的纤维素丢进去,一两分钟便化为粘液。用此技术,蔗渣、蟹壳等废弃物很容易变为舒适的面料、日用品和生物医学材料等。
张俐娜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国际化学界的高度评价,国际著名化学家、英国东北威尔士大学原校长格里恩·菲利普教授赞叹说:“这是一个从实验室基础研究到工业化试验的神话般故事。”美国化学会纤维素和可再生资源材料分会的评委会认为,张俐娜为研究这种最顽固的天然高分子开创了一种完全崭新的方法,利用“这种神奇而又简单的水溶剂体系”,蔗渣、虾壳、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可以简单迅速地变废为宝,敲开了纤维素科学基础研究通往纤维素材料工业的大门。
牢记科学家使命
“我从事这项研究,是有强烈的使命感。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所以我们只有一条路,就是尽我们所能建设好这个国家”。张俐娜这句话道出了自己作为科学家夜以继日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正是这种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激励她战胜一个个困难,不断攀登科学高峰。
做实验是一名化学家工作的常态,但是,其中所包含的辛苦不是外人能够体会的,尤其在那些实验条件奇差的艰苦年代。张俐娜清楚地记得20多年前在洛阳一家小公司做实验的情形:实验仪器设备简陋不说,还常常停电,只能点着蜡烛继续工作。2006年暑假,在江苏做低温溶解实验时,为了更好满足温度要求,实验在深夜进行,时年66岁的她始终坚守现场,完成整个实验。
在给张俐娜颁奖的仪式上,纽约州立大学的一位教授在发言时特别回忆了张俐娜自学日语的往事,感佩其孜孜以求,不断进取的精神。张俐娜赴日本访学之初一句日语都不会。然而,人到中年的她,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以惊人的毅力坚持日语学习。到回国之时,她的日语已相当流利。
如果说生命中的辉煌正如绚烂的樱花,那么迎来这璀璨的辉煌时刻必须经历漫长寒冬的蛰伏和孕育。而这正是张俐娜的写照。在这早春时节,张俐娜成为中国科学界最动人的风景。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相关新闻
- 西南大学黄进教授和甘霖副教授《纪念张俐娜教授专辑》综述:表面修饰方法学研究助力纤维素纳米晶新材料发展 2021-09-20
- 深切悼念 | 著名高分子物理化学家张俐娜院士逝世 2020-10-19
- 武汉大学张俐娜院士课题组综述:三螺旋多糖链构象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2020-02-17
- 武汉大学陈朝吉、邓红兵/浙江大学庞震乾等 Sci. Bull.:水-纤维素-共聚物相互作用调节实现互连中空纤维网络增强水凝胶 2025-01-23
- 武汉大学陈朝吉教授 Adv. Mater.: 超分子尺度亲水性调控助力纳米纤维素快速脱水、成型及高强、阻燃块体结构材料构筑 2025-01-21
- 武汉大学陈朝吉教授、西班牙巴斯克大学Erlantz Lizundia教授 AM:锂离子电池生物基聚合物电解质的环境可持续性评估 2025-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