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大学副校长:中国大学还需要足够的耐心
2011-11-10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作为一位生物学家,约翰·赫恩(John Hearn)早在1981年就曾来中国开展对大熊猫的研究。此后,他一直没有间断对中国以及中国高校的访问。如今,已身为悉尼大学副校长、世界大学联盟首席执行官的他,自然对中国多了几分亲近。在近日举行的北京论坛上,约翰·赫恩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为联盟学生颁发“护照”
约翰·赫恩在悉尼大学主要从事国际事务方面的工作,他所负责的世界大学联盟也属于国际间组织。于是,高校间的国际交流自然成为他所关注的重点。据约翰·赫恩介绍,为了更好地促进这种交流,世界大学联盟正在筹划为其下属的高校学生颁发“联盟护照”。
“科研学术交流是高校间国际交流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可以有在国外半年或一年的学习、研究的经历。”约翰·赫恩说,而如果拥有了各个学校承认的“联盟护照”的作用,学生便可以此为依据,更加方便地到联盟下属的各大学学习,规范并简化其间的程序,并以此促进各校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项目研究。
目前,这一方案已经开始实施,现阶段主要针对的是研究生和学术人员。但约翰·赫恩表示,如果进程比较顺利,他们也会将其推广到本科生范围。“这一概念目前还仅限于大学联盟的成员。”他说,其实对于很多大学而言,校际之间的互访学者已经有很多,但如何能让这种日趋常态化的互访更加规范,“联盟护照”的形式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留学生要敢于“跳下水”
作为一所国际化水平很高的大学,约翰·赫恩所在的悉尼大学拥有13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其中自然不乏中国学生的身影。但他发现,悉尼大学校园中的中国学生常常沉浸在本国学生的小圈子里,不愿意主动融入当地的生活和科研环境。对此,约翰·赫恩表示,这种局面必须要打破。
“异地留学除了要学习基本的知识外,对当地文化、思想的接纳与吸收也是成为国际化人才的关键。而在这方面,包括中国、韩国在内的亚太国家留学生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他说,这其中当然有学校引导不够的原因,但更重要的还在于留学生“不够勇敢”。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相关新闻
- 浙江大学周民团队《Adv. Drug Deliver. Rev.》:光敏性微藻在靶向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2025-02-23
- 河北地质大学卢昶雨、江苏科技大学施伟龙 Small:酚醛树脂于纯水中光催化生产H2O2中镍金属位点对氧气的调控 2025-02-23
- 南华大学刘阳团队 IJBM:一种单宁酸交联的基于苯硼酸改性羧甲基壳聚糖的多功能水凝胶 2025-02-23
- 悉尼大学裴增夏 Matter:基于耐盐训练的熔融水合盐凝胶电解质实现高比能与稳定性锌电池 2023-09-27
- 悉尼大学《Nat. Commun.》:直接用于水氧化的聚合物水凝胶电催化剂 2023-02-18
- 受猪笼草启发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科研人员研发防生物污损技术 2018-01-18